搜索
首页
首页>非公综述>党的关怀

枣庄“一次办好”改革利民利企

发布时间:2019-11-27

  山东枣庄位于北京、上海的中心点,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是鲁南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最具活力、最富潜力的城市之一。近年来,枣庄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一窗受理”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加快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打通信息“孤岛” 让数据跑出“加速度”

  一是搭建政务服务平台。依托鲁南大数据中心,基本形成了“16161”的智慧城市发展框架,即:一个中心、六大平台、十六朵智慧云、100项大数据应用场景。积极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大厅升级,实现了省、市、区(市)、镇(街)四级行政许可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部分行政权力事项网上受理审核,现场一次性办结,全程跟踪监察。目前,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全程网办和在线申办率达99.2%。二是健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坚持“应上尽上”原则,扎实开展各类政务信息系统云上部署和数据迁移;大力推进全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基本实现省、市、区(市)三级数据平台互通共享。比如,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研发了信息查询核验系统,各服务大厅可以实时共享人社、民政、不动产、住建、质监、公安、税务等数据信息,群众只需到住房公积金服务大厅跑一趟,就可以办完公积金提取和贷款业务。三是完善基础数据库。目前枣庄市已建成人口库、法人库、空间地理库、电子证照库、社会信用库等五大基础库,入库资源总数近1700万条;同时建设了全市统一的电子签章服务平台,已入库电子签章192个,为“一次办好”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打掉办事“门槛” 让审批实现“再瘦身”

  一是开展“减证便民”行动。按照“四个一律”要求,坚持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入手,全面清理烦扰企业和群众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各类无谓证明。2017年公布了全市第一批取消的证明盖章材料和12类村(社区)开具证明类材料准入事项,2018年又公布取消证明事项26项。各区(市)、市直各部门立足职能,委托专业公司研发定制了一批便民设施和服务软件。比如,滕州市研发应用政务综合自助服务平台,高标准建设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大厅,配置16台自助服务终端设备,实行“24小时”全天候不打烊服务,该经验做法被央广网“2018国务院大督查”专栏推广。比如,市人社局优先采用人脸识别技术,依托“枣庄人社”手机APP和QQ视频认证,为待核实人员提供“互联网+刷脸”自主认证服务,实现全市12.7万名企业退休人员100%零跑腿,有效提高了社保待遇领取人员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二是大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以“3545”专项改革为抓手,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省、市级重点项目,实行规划、消防、环保等部门并联限时审批,压缩办理时限,有效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三是加大流程再造力度。建立“容缺受理”机制,简化申报材料和申报流程,压缩办事时限,降低办事成本,确保办事环节“减无可减”。比如,工商部门将名称预先核准与企业设立登记压缩为一个环节,大力推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和市场主体住所申报承诺制登记改革。四是打造“爱山东”APP枣庄版。集中整合全市各类APP,将全省统一的应用挂接到“爱山东”APP,本市特色应用挂接到枣庄城市服务APP,拓展升级服务功能,明确具体服务清单,实现了与“爱山东”APP整体版面一致,同时体现枣庄特色。

  打造服务“窗口” 让群众做到“少跑腿”

  一是高标准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在新城建设了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的市民服务中心,设审批服务窗口255个,办理行政许可事项368项、公共服务事项611项。整合现有社保、出入境、公积金等市级分中心和不动产交易大厅,并将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以及中介、金融、缴费等生活服务事项纳入市民服务中心,真正做到“只进一个门,办成所有事”。二是优化窗口布局。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集成办理、统一窗口出件”模式,设置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一键取号区”,凭号直接到窗口办理,实现从“找部门”向“找政府”转变。按照省政府“一窗受理”工作要求,高起点推进“一窗式”集成服务改革,对审批事项多、业务量大的公安、人社等部门,采取部门内部综合方式进行“一窗受理”;对投资建设领域等业务关联度高、急需综合受理的业务部门,整合优化进行“一窗受理”;对业务办理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部门或事项,设置综合窗口进行“一窗受理”。三是提供贴心代办服务。规范完善政务服务大厅配套服务设施,设立咨询服务台、帮办服务区,招聘专人为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帮办代办等服务。比如,峄城区对5千万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无偿帮办、代办,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保姆式“一对一”贴心服务。四是强化日常监管。应用电子监察系统,通过全流程固化、视频监控15分钟到岗、服务效能实时评价到事、发布黄红牌预警提示等举措,对审批流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干部带班巡查和纪委监委不定期检查制度,切实规范工作人员行为。

  打牢基础“支撑” 让权责边界“明晰化”

  一是精心编制“一次办好”事项清单。以行政权力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为基础,将符合编制要求的事项全部纳入“一次办好”清单梳理范畴,全市54个市直部门(单位)共梳理“一次办好”事项983项、区(市)平均梳理“一次办好”事项948项,确保事项不缺不漏;按照事项、流程、材料“三统一”的标准,对事项进行拆分,实现办理项“拆无可拆”。二是推行“全链条”办理。梳理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全链条”办理事项30项,编制了流程图和服务指南,并编印成册向社会公布。在“全链条”事项目录的基础上,确定市级“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61项,并向社会公布。三是持续精简行政权力事项。按照“减无可减、放无可放”的原则,先后分11批调整市级行政权力305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总数由6013项减少至3773项,削减比例达37.3%,其中承接省政府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94项,取消下放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99项。制定市政府专门规章,在全省率先实行市级建设项目规划行政许可权下放区级。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