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首页>非公综述>非公动态

一年新“拱”出7家百亿企业靠什么——解码建设制造强国之“滨州实践”

发布时间:2023-03-01

  制造业,是国之大者。

  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全球竞争力仅次于德国。强大的制造业背后是众多以“工业兴市”的城市,其中滨州就是分量较重的城市之一。

  在全国城市版图的“显示度”中,滨州不断增强。这不仅来自37项产品产量或市场份额位列全球或全国第一的制造业优势,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滨州实力越来越强,城市品牌越来越响。

  2022年,滨州规模以上工业年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23家,其中制造业企业21家,过百亿企业较2021年新增7家。

  当年,滨州再次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单,列第66位,较2021年前进12名。入选国家千兆城市、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计划试点城市。

  滨州,一个不到400万人口的地级市,一年新增7家百亿企业,远远超过了全国许多城市。探索其背后的原因在于,“有为政府+市场化导向”的有机结合。

  增创“滨州制造”新优势

  跨越时间和数字,是滨州坚持实业为本的内在逻辑,也是滨州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追求。

  作为工业大市,滨州始终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基,不断巩固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和引领作用,以创新为引领,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实体经济是滨州最厚实的家底。“十四五”开局,滨州多项数据创历史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居全省第一。2022年滨州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近万亿,总量稳居山东省第3位。

  制造为“核”,滨州各项成绩背后核心支撑在于制造业。2022年,全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达1396家,较2021年底净增加168家,原材料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等主要领域优势凸显,对全市工业经济起到较强的支撑带动作用。

  足够宽的产业赛道,蕴含的都是满满的滨州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来滨州兴业。高端铝、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重塑,新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在新征程上,滨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链式布局,数字赋能,聚焦产业链提质增效扩量,带动上下游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山东重点布局的世界高端铝业基地核心区、国家重要的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山东省唯一超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市、全国牛羊优势产业区……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中形成了一批先进的产业集群,全国41个工业门类中,滨州市拥有37个,“滨州制造”优势凸显。

  链式思维让滨州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道路上深度聚核聚能,围绕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延链、强链、补链,聚焦19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推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连日来,记者深入多家龙头企业采访,探寻他们如何立足滨州,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禀赋,发挥链主企业优势,实现“领跑”的高质量发展“密码”。

  “扎根家乡、服务乡梓”已深深地融入了滨州每位企业家的血脉和基因。坚守实业的滨州企业家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发展自身的同时,带动本土企业迅速成长壮大。

  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传承张士平老董事长的家国情怀和创业精神,带领企业得到了更加持续、更加健康的发展,2022年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

  2022年新进百亿榜单上,魏桥创业集团有三家子公司上榜。面对疫情反复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影响,魏桥创业集团实现逆势增长的原因何在?魏桥创业集团实现企业发展稳中向好,进中提质,关键靠科技创新。同时充分发挥链主企业优势,积极扶持上下游企业发展,向着建设新能源轻量化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标迈进。

  去年,魏桥创业集团一系列新项目建设稳步有序推进,参与标准制修订63项,新增自主知识产权185项。魏桥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纺织行业的领军企业,全年开发各类纺织新产品3615个,为纺纱行业树立了智能化标杆。

  创新,是做强的动力之源。从仅有几十名员工的加工作坊,发展到国内规模最大的铝合金材料生产基地,创新金属拥有2600余家上下游客户,500多项专有技术,278项境内专利,发起或参与制定了18项国家标准。去年12月21日,创新新材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上市当日,市值超270亿元。

  世界变局和疫情交织叠加,工业强弱成为重塑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制造业愈发受到重视。这一背景下,滨州一年新增7家百亿企业更显难能可贵。但滨州不满足于此,更多审视不足,思考如何“从大到强”。

  打造“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一年新增7家百亿企业的滨州实践再次证明,滨州在中国制造业版图上地位日益凸显,得益于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业创新生态,打造了“万物生长”的生态体系。

  一边是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形成创业创新生态;一边是“政府负责阳光雨露,企业负责茁壮成长”,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引向深入。

  重视科创成为滨州各级的坚定决策和强劲行动,科创也成为滨州跨越发展的最强引擎、最强跳板。滨州在“双型”城市建设中,持续搭平台、优服务、聚人才、做生态,打造了一流科创平台、一流科创生态、一流科创人才。去年,成立了全省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市级科创委,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两年全省第1,规上工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全省第1,职业教育滨州模式全国推广。

  营商环境是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决定着一方发展的兴衰。在滨州,厚植“万物生长”的营商环境,树牢“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坚持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不管国资、民资、外资,无论大、中、小、微,都将获得最优服务、享受最高礼遇,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滨州成为创业、创新、创造的最佳沃土。

  去年,滨州高成长型中小企业稳健增长,在数量上实现倍增。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比增长325%;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173.5%;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同比增长353.6%;市级瞪羚企业同比增长500%,均实现了当年总量倍增,创历史最高水平。

  企业家梦想是企业发展源动力。从过去到现在,滨州一直把成就企业家梦想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责任,着力打造企业家圆梦第一城。

  如何成就企业家梦想?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在滨州市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大会上所言,“关键是政企同心协力,把梦想化为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具体成果。对企业家来讲,就是要在有梦、追梦、圆梦上下功夫。对政府来讲,就是要在理念、架构、政策上下功夫。”

  在滨州,企业深深地感受到了政府的“温度”和政府的“效率”。滨州上下树牢“成就企业家就是成就区域发展”的理念,形成一个“生命共同体”,相互作用、协同发力,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城市的鲜明标识。

  实施三年攻坚行动抢占“主赛道”

  强国之路,匠心筑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工业是龙头、是脊梁。滨州是“工业大市”,但还不是“工业强市”,下一步如何走?

  滨州市开展了制造强市解放思想大讨论,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构建完善“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科学顺畅、一体攻坚”服务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体系。

  《滨州市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了11项具体行动:即实施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实施产业链集群发展行动、实施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行动、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技改提级绿色发展行动、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行动、实施工业企业数字赋能行动、实施双招双引提质增效行动、实施产业集约集聚发展行动、实施金融支持服务工业企业行动。

  制造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赛道”。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提出以“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十亿元项目、百亿元企业、千亿元产业集群、万亿元规上营收)为抓手,抓攻坚、求突破,以思维之变催生行动之变、工作之变、发展之变。

  锚定制造业“主赛道”,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动摇,扑下身子、大干三年,力争到2025年,工业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综合实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