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信”为生产一线输送实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共谋发展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入学即入企、毕业即就业”,近年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在政府主导和行业引导下,深化落实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合作、社会参与的“一体两翼”育人模式,在产教融合之路上走出特色和优势。
“学校与优秀民营企业合作,积极建立与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深化校企合作办学,增强学校办学活力。”苏信校长张瑜日前对中华工商时报记者表示,学校与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合作,坚持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改革创新”第一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与行业民企开展深度合作,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主动将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推动教学与产业有机联动,促进人才供需有效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那么,该校实际办学情况如何?毕业生素质是否符合上述办学考虑?记者日前来到该校,对部分师生进行走访。
既是商学院也是“老板”孵化器
刘达明,一位胖乎乎的大男孩,脸上总是挂着灿烂的微笑,热情、自信、阳光、充满朝气。今年刚满22岁,却已完成从大学毕业生到公司老板的蜕变。
去年12月,在即将毕业之际,他自筹资金100万元,注册成立了无锡禾欧浪传媒有限公司,带领一帮学弟学妹专业从事电商平台营销。
在苏信商学院的一间普通教室里,刘达明面对记者侃侃而谈:“创业艰难。公司投入运营后的头5个月一单没有。但到今天已实现营收20万元。其中,扣除少量必要的直播设备成本支出,其他为净利润。”
是骡子是马得牵出去遛遛。“日常经营千头万绪,遇到问题,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克服,别人谁都帮不了。”他说,从起步时的文案策划、推文发布,到如今担任培训讲师、开展团队激励,他已能驾轻就熟。
做电商,最怕的就是客户给差评,哪怕一个差评,都会给公司信誉造成打击。618时,爆款情况时有发生,客户付了钱,公司库存却供不应求,联系厂家又被告知“已断供”。这种情况跟客户是很难解释清楚的,客户认为“我付了钱你就得给我货,这是天经地义,否则就是欺骗”。遇到这种情况,刘达明和他的团队就会想方设法以热情周到的服务挽留客户,要给客户说好话,遇到客户发脾气还要耐心安抚,与客户商量调配同类替代产品,然后赠送一些礼品或打折,甚至给客户一些补偿……总之,一定不能允许出现差评。
“刘达明是应届生里表现突出的一个。实际上,这样的学生每年都有。他们自筹资金当老板,独立外出与客户洽谈签约,每晚还回到教室里担任培训导师,都是独当一面。商学院已‘孵化’出好几个这样的往届毕业生。”苏信商学院院长蔡丽巍告诉记者。
“商学院的部分教室从新生进入的那天开始,就承担起孵化器职能。”她表示。据了解,商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不仅立足于自身孵化,还先后与海澜集团、波司登集团、红豆集团等30多家国内一流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展育人探索。
蔡丽巍特别提到,海澜集团作为高端纺织服装产业链的“链主”企业,其上下游包括纺织生产、供应链物流、时尚零售等多个行业领域。商学院与该集团合作,在苏信校园内开设直营店,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通过明星店长的带动,学生轮流担任店长,负责日常考勤、排班、选品、铺货等管理事务,为该集团培养储备干部。
商学院的智慧商业专业群联合海澜集团,按照校企有效协同价值理论,在满足服务企业培养一流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同时,将海澜集团的企业服务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内中小企业用人需求、技术服务有效结合,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才培养不能形成完全闭环的状况。
“双师”培养人才“接企气”
注重“双师型”(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教师专业培养和继续教育,是苏信师资队伍建设的鲜明特色之一。
苏信副院长徐振邦透露,苏信正在开展“双师”认定,该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占近90%,其中,大部分是通过产教融合实现“双师”转型。该校拥有江苏省产业教授17人,企业导师近50人。他表示,产业教授聚焦毕业生需求开源拓岗,积极助推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让学校人才培养更“接企气”,为毕业生顶岗实习和稳定就业提供保障,协调毕业生实习及就业工作,指导效果良好。
“我本人,也是一名苏信和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共同培养的‘双师型’教师。”他自豪地对记者表示。
2008年,徐振邦在电子电信教研室任教。当时,由于微电子教研室教学力量相对薄弱,校领导希望把他调到微电子教研室任教。“微电子这个专业是以生产芯片为主要方向的,相对独立,但我当时对这个产业并不熟悉。硬着头皮去任教的话,空对空,岂不误人子弟?”他把这一想法向上级坦率作了汇报。上级经过慎重考虑,为帮助他尽快熟悉微电子产业,决定派他到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脱产实习半年,工资奖金仍由学校发放(根据教育部要求,任教老师每5年要有半年到企业进行生产一线的锻炼和学习)。
他到企业报到后,人事部门专门为他制定了实习计划,每周学习一道工序,由企业指定的师傅带领,下到车间,亲眼观摩生产流程,了解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分析处理……每天上午下车间观摩,下午对照书本学习,把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理论知识当中去对照寻找答案,第二天再带着新的思考去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加深认识,理论和实践就更深地结合在一起了。
“那段时间的实习,让我亲临生产一线,较为完整有机地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在一起,对我后来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徐振邦深有感触地表示,苏信也在努力给今天的学生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他们到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实训,在做学生的阶段就紧紧跟上产业发展。
他坦陈,企业对集成电路产业的投入是惊人的,往往动辄几十亿元。学校不可能拿出这样雄厚的资金购买设备,而通过产教融合,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在企业导师、产业教授带领指导下,就能得到这样的实训机会。毕业后往往能够顺利实现高质量就业。
竭力服务生产一线
徐振邦告诉记者,目前有海澜集团、波司登集团、红豆集团等一批全国工商联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以及北京精雕、新大陆等“专精特新”优质民营企业已通过产教融合方式,参与到苏信人才培养过程中。
这些企业深度参与了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到实践教学组织、校企协同技术攻关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例如苏信和海澜集团合作完成了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改革项目,共建苏信·海澜学院;苏信和北京精雕合作,接受企业价值6000多万元设备,共建苏信·精雕学院等。
在苏信·精雕学院,记者看到,上至卫星飞船、下至军舰高铁,所使用的许多零部件的精密加工工艺,苏信学生已掌握,其中,就包括在不使用任何粘合剂的情况下,就能让截面大小相同的金属块,如同磁铁正负极一样精密微隙地结合在一起。另据了解,在北京精雕,已有超过300名苏信毕业生实现就业。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校企紧紧围绕海澜、精雕等行业领军企业的需求变化,做好课程研发:校企协同,混编组建结构化的“双师”团队;依托实体化运行的产业学院,按照教学规律将行业“四新”应用及时纳入课程建设内容;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课程建设体系,配套专项建设经费;导入一流企业工作场景,开发模块化、项目化、情境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唯一出路。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国家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也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苏信与全国工商联人才中心合作开展产教融合示范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全国集成电路、物联网、数字商贸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积累了宝贵经验,并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深度总结和提炼,形成校企有效协同价值理论,为民营企业生产一线输送实用型高素质人才。”苏信党委书记孔捷坚定地表示。
苏信培养对新经济领域职业素养优、数字技术应用精湛、专业知识广博、岗位胜任能力强、创新意识敏捷,复合型、创新型数智化人才,努力打造新经济模式下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江苏样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