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
协调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的20年间,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理顺了乡村发展关系,拓展了乡村发展空间,提升了乡村发展质量,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扎实基础,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千万工程”的实践证明,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等关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在协调发展中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互补
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目前,城乡在收入、医疗、教育、就业、卫生、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千万工程”坚持城乡一体编制村庄布局规划,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紧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趋近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优势互补。
在新征程上,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协调发展中促进乡村与城市融合互补。一是要以生产要素双向流动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基于地域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二是要以县域城乡融合为切入点,坚持立足乡村地域特征,统筹考虑县域范围内产业分布、人口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的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三是要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支撑,通过建设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在空间上对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特色资源等进行集中和集聚,实现城乡联动。
在协调发展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于各种原因,我国有些乡村在发展中一度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较为严重的生态失衡。人与自然的矛盾集中表现为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趋于严峻、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污染比较严重、工业污染转移增加、人居生活环境恶化等。“千万工程”着眼于生态修复和保护,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三产融合、产村融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
在新征程上,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一是要继续强化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二是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既遵循农业发展规律,推动农业从种养环节向农产品加工流通等二三产业延伸,又依托绿色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引领农业生产变革,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康养为代表的服务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平衡。三是要守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用法治的力量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协调各方力量,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在协调发展中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需要解决物质贫困,也需要解决精神贫困。浙江“千万工程”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注重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把推动“以文化人”和加强公共服务作为“千万工程”的两翼,着力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和农家书屋。培育“浙江有礼”品牌,从城区向乡村延伸,高水平推进全域文明创建。
在新征程上,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协调发展中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融入农民群众日常生活,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二是要加大乡村文化产品供给,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覆盖面,为农民接受文化教育、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创造便利条件。三是要挖掘乡村的多重价值,重点加强对农耕文化的传承保护,做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和转化创新,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
在协调发展中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
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农村尤为突出。浙江“千万工程”不仅有力促进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还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持续加强社会建设。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居民自治、便于资源配置的要求优化规划布局,建立以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专项设施相配套、室内外设施相结合的服务设施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新征程上,要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促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要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的突出短板,进一步强化资源倾斜、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辐射,努力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二是要持续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三是要持续深化乡村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执笔:刘 艳 李梦云 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