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因供应能力超过市场需求引起的价格战,在诸如光伏电池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相继出现,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其中光伏领域的光伏组件价格跌破1元/W大关,迫近企业盈亏线,这引发了业内担忧。
在12月14日开幕的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呼吁,大型国有能源企业不要再采取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方式。此外,他还建议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光伏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自觉规范销售行为,加强行业治理,避免陷入亏损的价格战。
停止低价竞争与招标投标什么关系?因为光伏组件价格下限纪录发生在招投标过程中,当然这是指国内的招标投标。据高纪凡介绍,中国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份额占了整个光伏全球市场的60%,却很少看到海外能源企业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
招标投标制度按说是保证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的有效途径,却产生了低价竞争的不利结果。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问题,笔者难以扩展太多,只说低价竞争与新能源等产业发展的关系问题。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9月-10月,我国光伏制造业保持高位运行,硅料、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60%。今年以来,我国锂电池产业延续增长态势,前十个月全国锂电池总产量同比增长31%等等。
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不仅是绿色革命的领航者,是中国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而且还是我国智能制造业的代表,有些企业在全世界是顶尖企业。比如隆基绿能是全球光伏行业首个“灯塔工厂”,目前全球锂电行业仅有的3座“灯塔工厂”,均来自宁德时代等智能制造领先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广汽埃安成为国内唯一的“灯塔工厂”,可以说是一枝独秀、独占鳌头。
但在这些行业水涨船高的同时,产能过剩和内部竞争过度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从市场周期上看,存在因各自为战、无序投资而导致行业忽冷忽热等问题。从经营主体看,新能源投资热潮之下,各路人马纷纷涌入,很多主营业务不是新能源的企业,跨界涌入光伏行业。据高纪凡介绍,这些企业由于在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能力不足,导致经营问题很大,甚至有些企业的投产之日就是停产之时,进退两难。
一方面是总体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成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技术水平薄弱的企业使用压低销售价格的手段获取市场,而这一旦成为参与市场角逐的唯一手段,市场上就出现价格混战,容易掩盖产品技术和性能良莠不齐的差别,干扰企业朝着技术创新方向努力,扰乱了企业对质量的关注。
一方面是方兴未艾的新能源产业以及智能制造时代潮流,另一方面却又是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这样的反差出现在这个领域,似乎极不协调。其实,所谓产能过剩,只是低端产能过剩而已,真正高端产能往往供不应求。所以经营者应该扭转价值观,将参与竞争的发力点转移到不断创新提高技术的方向上来。须知在国内暂时行得通的低价策略,其实并不能长久,随着时间的累积,售出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性终究要显露出来。
至于在国际市场,低价策略更是行不通。低价往往被误解为低质。欧美国家一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障碍,其中低价是最主要的“靶子”。欧盟最近发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贸易补贴调查,就是怀疑有政府补贴,这其实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心理效应。但是,起码在电池领域,已经有企业感受到了欧美市场越贵越好卖的特点。
一些企业采取低价策略,固然是技不如人的无奈之举,但这仍然是企业家的眼光和认识问题。企业要放弃仅凭一己之力追求自身利益的立场,而是要从行业整体角度寻找合作共赢之路。在这方面,中国的重型卡车产业就闯出了成功之路。其中,潍柴动力成为行业翘楚,靠的就是与全球供应链合作伙伴携手改变了全球动力行业竞争格局,推动中国动力迈向全球科技巅峰。
据悉,以前中国的重型卡车产业也没明显核心竞争力,在国际上也招引了靠低价抢占市场的成见,但如今中国重卡行业早已主动摘除了低价竞争的标签,靠的是企业自身以及对产业链的不断提升。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说,与世界一流供应链合作共赢,为全球行业服务是最终目的。潍柴一家强是强不起来的,必须带着供应链一起强,要聚合供应链的力量,大家共同加大投入、协同共进,才有可能迈向一流。坚持自立自强,完善一流的中国供应链,是迈向一流的必由之路。
企业经营当然没有通用的公式。重型卡车有重型卡车的特点,光伏有光伏的个性。研究潍柴动力不是要简单模仿,关键是学习人家的价值观,关键是看人家如何从“大处着眼”的格局。
当然,如何跳出低价竞争泥淖的也许远不止潍柴动力一家。眼下正为价格战所困的企业,不妨跳出小圈子放眼四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