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首页>非公综述>民企风采

五洋纺机:用科技创新编织“锦绣华章”

发布时间:2023-08-08

  在江苏常州,有这么一家民营企业,多年来专注于研发生产经编机和高档经编全成形服饰,“天宫”系列上的充电帆板、北斗卫星上的天线,都与这家企业生产出的经编机有关;把纱线放入这家企业生产出的机器,就能一次性织成衣服、手套、袜子等成品,想要什么图案就有什么图案;苏州的毛绒毛毯、温州的网眼袋、浙江台州的遮阳网,河北高阳的毛巾,通过这家企业研发的智能装备,产销量保持世界领先……

  这家民营企业,就是五洋纺机有限公司。

  “可下五洋可上九天”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常州中小纺织企业众多,但大部分仅从事加工生产,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随着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的不断下降,不少纺织企业走向亏损倒闭。

  彼时的五洋纺机仅是一家加工纺机配件的小工厂,创始人王敏其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一台日本进口的渔网经编机卖到数百万元,便心想:既然我做得了零配件,为什么不尝试做更高端、更有发展前景的整机?

  说干就干。王敏其得知舟山一家企业进口了一台渔网经编机,他立即赶去实地考察,还跑了好几个展会。回常后他立刻着手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从设计到制作零件、装配调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没日没夜干了3年后,1993年,由五洋纺机自主研发生产的渔网经编机正式问世,经过下游客户的验证,与进口设备生产的产品并无差别,而售价仅十几万元。消息一经传出,订单络绎不绝,王敏其赚到了下海创业后的第一桶金,他也乘势而上,扩大发展规模,正式注册了“五洋”商标。

  “五洋”源自毛主席的诗词:“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五洋纺机从第一台渔网经编机开始,不断深耕纺机行业,将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主线,逐渐形成了以单针床、双针床、花边机三大系列为主的产品体系,领跑全球经编机行业,多项技术创新一再打破业内垄断。

  如今的五洋拥有五洋纺机、艾诗丽3D服饰、数字工厂、五洋集团越南有限公司等几大实体,已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19项、国际专利3件、发明等专利135件;完成工信部下达的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7项的制订;公司已注册完成国内商标38件,国际商标48件(其中马德里商标37件),拥有“五洋”和“柳绿”商标,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生产的产品真正做到了“下五洋,上九天”。

  打造全国纺织行业首个智能工厂

  2015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提出智能制造,在经编领域,立体成型编织设备率先迈出了智能制造的步伐。而在更早之前,五洋纺机就开始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省自所等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出多项智能控制技术成果,实现了经编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2012年,五洋纺机开始正式规划并打造中国纺机行业首个数字化工厂。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要求规划布局,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装备,从个性定制,结合智能软件设计、AGV小车、关节、桁架、堆垛等机器人、立体仓库以及刀具管理,ERP、PDM、CAPP、MES等先进的功能性软件,以信息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为平台,融合大数据环境下的通讯技术实现远程控制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以模拟仿真结合现场检测、监控、信息返回全闭环运行,实现了智能化生产。目前,公司还在对国内大量经编生产企业的旧设备进行翻新升级,从装备、技术、品种等方面带动下游企业的转型升级。

  依托“互联网+智能制造”的平台,五洋纺机还开发了国内首创经编生产线智能管理系统,对工厂的每个生产环节进行全程数据采集、传输、诊断、维护管理和远程控制,生产经营形成全面信息化管理。“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智能”生产方式制造“智能”产品的生产模式,总投资达1.5亿元,占地规模扩大到近2万平方米。

  与传统生产模式相比,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模式,实现了以“技术红利”代替了“人口红利”,生产效率提升了30%,节省了至少50%的人工,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成品率达到99%以上,产品性能足以和国际巨头同台竞技,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全球综合竞争力。

  通过“两化”融合,五洋纺机成功开发了数控多梳经编机、高速单针床经编机、全成形智能服装经编机等产品,产品已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并远销加拿大、欧盟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垄断了印度、埃及两地的经编机销售。五洋纺机还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越南设立了工厂,还建立了丝路学院,沿着“一带一路”走出了一条五彩新丝路,走向全球,成就了常州智造这篇锦绣华章。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