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怎样的企业?
这是一家从煤化工“黑色”产业链生长起来的多元化大型企业。不仅在传统煤炭产业上深耕细作,更在多个非煤领域大胆探索、多点开花。在新材料领域,新型光学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新能源领域,天然气营运等项目的成功布局,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文化旅游领域,推光漆器与非遗黄酒等项目的开发,不仅传承了山西的传统工艺与文化,更为企业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也是一家1958年成立,有着67年历史的“长寿”企业。前身为一家年产9万吨的粗放型国有老矿,2002年成功完成改制,不仅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而且创造性地实行了全员参股制改革,极大提高了职工积极性,让企业扭亏为盈、起死回生。如今,许多职工两代人甚至三代人都在这里工作,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幸福生活……
这就是平遥煤化集团。它不仅“叶茂”,在多个领域都取得显著成就;而且“根深”,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制度保障。多年来,平遥煤化集团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也为其他传统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历史上,晋商有一个独特的创造,就是“顶身股”。平遥煤化集团在改制过程中,也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全员参股制度,职工亲切地称其为“公有制”——以现代企业制度与晋商“顶身股”的精神内核遥相辉映。
“诚实守信是历代平遥人自觉遵守的准则,家人常常教导我‘吃亏人常在世’,不要占别人的便宜。”平遥煤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兴银用质朴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信念。而平遥煤化集团总经理郭伦铭在谈及父亲的影响时如是说:“这么多年来,从父亲身上我学到的最深刻的东西,就是学会感恩,做人、做事、待人都要真诚。”
为了践行“职工安居乐业,企业繁荣昌盛,创造报效社会”的使命和“建设幸福家庭、打造昌盛企业、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郭兴银与郭伦铭两代人,凭借晋商的朴实与厚道不懈奋斗,运用晋商的智慧与勇气开拓创新。
“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2024年8月,平遥煤化集团召开了一场光荣奋斗三十年表彰暨奋发启航新征程动员会。会上,对1994年9月30日平遥一矿在册职工且现在仍正常在岗工作的优秀职工进行了表彰奖励,一共96人。
其中一位受表彰的职工激动地说道:“我奋斗了一辈子,企业也养育了我和我的家人一辈子。从最初的手挖肩扛到如今的智能化机械化采掘;从破旧的窑洞平房到好几套的楼房小院;从步行、自行车到摩托、小汽车;如今我的儿子也进入了公司。企业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安居乐业、是幸福家庭。”
1994年,正是郭兴银开始担任平遥煤化集团前身——平遥一矿矿长时。当时的平遥一矿,资源面临枯竭,产量停滞不增,有在职职工500多人,退休职工400多人,亏损严重,工人工资欠发。从一线工人出身的郭兴银没有怨言,没有气馁,勇敢地接过了担子。上任第一年就一举摘掉企业亏损帽子,采煤量同比增长44%,实现利税同比增长1.6倍,不仅还清了企业外债,而且补发了拖欠职工的工资。
2002年,国内煤炭行情陷入低谷,顺应国家“三改一加强”的政策,平遥煤化集团开始改制。改制,对于企业来说,某种程度上就是生死抉择,对于曾经捧着铁饭碗的职工,更是进与退的两难选择。该怎么办?“大家的想法都很淳朴,大家都是为了正式职工的身份,才来矿上上班的。怎么能一走了之?”郭兴银作出了决断,工人一个也不能下岗!
当郭兴银把公司改制方案报到主管部门那里,引起了别人的不解惊呼:“你这是平均主义!”原来,他提出的股权结构是董事长占14%,公司管理层占36%,职工占50%,完全不符合当时“经营者持大股”的导向。郭兴银却解释道,第一,他个人没那么多钱,加上当年政府的奖励才勉强凑齐够买14%的股份;第二,这么多职工,改革不能让他们吃亏。
关于改制的原则,郭兴银提出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职工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对国家多做贡献。以这三个“有利于”为指导,他坚持了自己的分配方案。就这样,平遥煤化完成了改制,全体职工下岗,然后所有职工入股,买断企业资产,郭兴银成为只占14%股份的“弱势”董事长。
然而,全员持股并不代表吃大锅饭,郭兴银深知,“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发展了,不能只有经营者得利。企业发展得好,大家的生计和就业得到解决,为国家创造了税收,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个人利益就全都有了。”平遥煤化集团用实实在在的企业股权分配,赋予企业职工主人翁的身份与地位,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改制之后,如同涅槃的凤凰,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职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职工把自己的命运押在了企业身上,越是困难企业越要用感恩的心对职工负责。”平遥煤化与职工成了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许多企业纷纷裁员,平遥煤化却反其道而行之。当年年底,郭兴银在职工代表大会上郑重承诺“宁肯企业亏损,也绝不让职工下岗”,这句庄严承诺至今未曾改变。
“发展才是硬道理”
“改革是主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谈到企业发展的秘诀,郭兴银字字恳切。他以对煤炭行业的深刻理解与前瞻战略,引领全体员工积极应对挑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向多元化、现代化转型。
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受煤炭能源不可再生性的产业特点影响,清洁生产、转型发展成为平遥煤化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郭兴银前瞻性地提出了平遥煤化的发展路径——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以转型发展促企业跨越。
转型发展,不是推倒重来。煤炭产业仍是平遥煤化的主要支撑点和市场竞争的突围点,要立足于此,并延伸、超越,实现循环发展。2002年,郭兴银规划建设了一个集煤炭洗选、炼焦、化产品回收、三废利用、新型建材、煤气发电为一体的煤焦循环工业区,奠定了煤化集团经济支撑点,“煤-焦-化-电-建材”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逐步成熟。
此后,平遥煤化在郭兴银的掌舵领航下,更是力推在创新中拓宽发展空间,延伸发展领域,坚持走集团化、规模化、多元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企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日益加快。相关化工产品进行全链条配套,逐渐形成了山西省一流的煤焦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使“三废”“吃干榨尽”,实现了许多“从0到1”的突破。
2022年,总投资约40亿的平遥煤化集团新建的194万吨/年6.25米捣固型焦化升级改造项目动工。采用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成熟、最环保、最智能的6.25米捣固型焦炉,并建设了焦炉加罩和大棚除尘系统,彻底解决了焦炉生产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问题。该项目也是国内首座采用SCP机的捣固焦炉封闭工程,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棚内CO、温度、出炉作业位置等因素,自动打开阀板,抽吸烟气,自动分配烟气流量,实现了污染治理和节能降耗并重。
“我认定的事情要么不干,要么就做到最好,必须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大家一起争取。”谈到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思路,郭兴银说。作为平遥煤化着力打造的山西省焦化标杆示范项目,郭兴银为其定位“五个一流”,即“设计一流、工艺一流、装备一流、管理一流、环保一流”,要求工程师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平遥煤化集团始终坚持安全、绿色、低碳、智能的发展理念,从设计到建设,在工艺先进性、装备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生产洁净化、工厂绿色化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目前,一期项目工程已完成建设并投入生产,6.25米捣固型焦炉正式替代关停的4.3米焦炉,开启了平遥煤化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烟尘排放2500吨、二氧化硫2400吨、氮氧化物735吨;同时,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新增产值58亿元,实现利税超15亿元;可解决5万余户500万平方米的居民冬季集中供热。
“转”出一片新天地
超前布局循环经济,显示出郭兴银超前的思维方式与勇于创新的精神,“资源有限,创造无限”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2009年,郭伦铭学成归来,同父亲站在同一战壕,并扛起新的责任,探索“创造无限”的发展新局。
“煤炭资源终有枯竭之时,那么,如何在资源耗尽后依然保持企业的繁荣与发展?”这或许是所有传统产业企业都需面对的深刻命题。郭氏父子给出的答案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力求在行业发展的浪潮中抢占先机——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摆脱“路径依赖”,走出“资源陷阱”。
郭伦铭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选定了采用日本、韩国激光刻蚀工艺生产激光导光板的宇皓新型光学材料项目和采用台湾龙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国际领先造纸工艺、以煤矸石粉为主要原料的宇皓环保石头造纸项目。
2012年6月,山西宇皓新型光学材料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平遥煤化集团创新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该项目也是山西省2012年度转型发展的标杆项目。
“刚开始跑光学材料项目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山西人还可以干这个,尤其是挖煤的能干这个。”郭伦铭表示,但是平遥煤化以出色的创新能力与产品质量面对质疑,以诚实守信赢得了客户的尊重。目前,宇皓新型光学材料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光学级激光导光板生产基地,产品销往国内各省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外市场,其工艺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该领域国内空白。
传统的造纸原料大多选用木材、秸秆等生物质材料,石头造纸彻底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石头造纸”实际上是以碳酸钙石、煤矸石粉为主要原料,与传统木浆造纸工艺相比,生产不需要水,不消耗林木资源,具有耐撕、耐折、耐油、防水、防霉、化学无毒、可接触食品等优点。2014年,石头纸项目在平遥煤化投产,这是平遥煤化产业转型的又一个里程碑。
本着保护、传承、创新发展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遥推光漆髹饰技艺的宗旨,平遥煤化集团成功打造集博物馆、漆树种植生态园、传统手工制作基地、漆艺文化展示基地等于一体的推光漆器文化产业创意园。十余年来,创意园吸纳国家级大师、省级大师、专业设计制作人员186名,为平遥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文化元素。
一项项新产业成为平遥煤化新的“护城河”。2015年,受经济增速放缓及煤炭产能过剩影响,全国90家大型煤炭企业的利润大幅下降,但得益于发展转型产业的“早布局”,平遥煤化在此特殊时期,依然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
如今,平遥煤化集团的非煤产业全部盈利,新产业达到20个。2024年上半年,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加了20%;光学材料在全国布局,在重庆、合肥、烟台、惠州等地都建立了生产基地,行业领先。
优良传统不能丢
生于平遥,长于平遥,成于平遥,平遥煤化深深扎根于底蕴深厚的沃土。郭兴银从一名普通一线工人走到今天,从挽救国营老矿的亏损命运,到实现改制“续命”、创造新生机,再到顺利转型迭代新产业升级,他始终心怀感恩与仁爱反哺社会,带领全体职工创造培育出新时代的“煤化精神”。
作为“矿三代”,郭伦铭不仅是在煤矿里长大的,同样也是从企业基层开始,经过一步步扎实历练,成长到总经理的位置。对父辈艰辛创业的历程,郭伦铭感触很深,他说:“父亲时常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就没有今天的平遥煤化集团。我们年轻一代要时刻听党话、跟党走,必须传承与发扬企业家精神,富而思源、富而思进。”
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是郭兴银、郭伦铭父子两代人的责任与使命。郭兴银常说,平遥煤化发展到今天,不是靠企业家,而是靠全体职工,因此,企业应该与全体职工同舟共济,维护好职工的切身利益,共同克服困难与应对挑战。如果大家全都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就会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产生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建设幸福家庭、打造昌盛企业、实现共同富裕”,这18个字,是由郭兴银定下的企业发展愿景,至今仍是平遥煤化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多年来,平遥煤化新建福利性保障住房,积极解决员工住房问题。每年开展困难员工帮扶和退休职工慰问活动,并为员工子女、家属提供千余个就业岗位,切实证明了只有职工幸福了,企业才能发展好。
平遥煤化还每年坚持为村镇学校捐资捐物,坚持数年开展对“三老”人员的生活资助,开展对困难户暖冬行动,坚持扶贫造血、产业助农等行动……这些年,平遥煤化连续18年在平遥县纳税第一,在爱心助学、扶贫济困、赈灾救灾、携手慈善、安置社会就业等方面累计捐款5亿多元,体现了一家有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厚情感。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有知识的下一代,将企业发展好是年轻一代的使命。但是,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千万不能丢。”郭兴银用朴实的语言表示。这番话不仅是对企业发展的期望,更是对晋商精神传承的深刻理解和坚守。
从诚实守信的经营之本,到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再到回馈社会的责任担当,有一种精神力量犹如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平遥煤化人接续奋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