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奋楫2025
历史的时针,指向2025。未来,正徐徐铺展。“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催人奋进;“汇聚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
这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新年伊始,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机遇、奋勇争先,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管理水平、拓展市场空间,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力攀登,开启民营经济发展新的华章,锻造属于自己和新时代的新辉煌,用每一份弥足珍贵的付出,点亮每一束熠熠生辉的光芒,迎难而上、挺膺担当、拼搏创造,不负“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的期待与嘱托。
“只争朝夕、奋发有为,是我们企业家当前应有的姿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接受中华工商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牧原将聚焦主业养猪,依靠智能做强猪肉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联农带农,共同发展。
近年来,秦英林始终将“深度思考创新技术”作为跨越周期性挑战的法宝。“越是艰难,越有价值,死磕技术,以循序渐进的心态,主动迎接挑战,生机就在面前。”
非洲猪瘟(简称“非瘟”)来临时,对养猪业也可谓“灭顶之灾”。那时,秦英林发现,如果不把装备提升上去,不创造良好的环境,猪就没法养。他率领员工一边抗非瘟,一边做研发,创新空气过滤猪舍,将空气中的灰尘病毒过滤下来,把猪舍排出的臭气收集后再清除,有效防控了非瘟。
中国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就把非瘟防控做好了。2021年生猪产能恢复到非瘟前水平,让世界惊诧。“这种浴火重生的感觉,让我们增进了信心,化被动为主动,迎接挑战去冲锋,答案就在面前。”秦英林说。
近年来,秦英林在推进养猪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不遗余力。豆粕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用量大,价格高,中国每年进口一亿吨大豆,其中养猪占40%。如果没有替代,风险很大。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替代豆粕,对粮食安全和产业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牧原与西湖大学联合创建牧原实验室,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生产发酵氨基酸替代豆粕。首个产业化项目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异亮氨酸项目,已正式投产。推广应用至全行业,能带动上百万吨其他氨基酸的应用,养猪节省大豆2000万吨,解放1.5亿亩土地,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此外,牧原实施全产业链减碳行动。在种植环节,通过种养循环实现粪肥资源化利用,有效促进农田固碳;在养殖环节,创新采用无供热猪舍和空气过滤猪舍技术,大幅降低碳排放,实现降氨除臭;在屠宰环节,利用厂房厂区的光伏发电和余热回收技术,进一步减少能源消耗。
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牧原通过种养循环模式,把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猪粪尿全部资源化利用,猪粪做成有机肥,猪尿做成液体肥,全部还田,一点也不浪费,实现了零排放,解决了养殖环保问题,又带动周边农业的发展。2024年,牧原共计服务农田472.08万亩,助农减投增收314.33元/亩,合计增收13.53亿元,带动农民共同富裕。
对于刚刚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秦英林感受颇深:“党和国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明确而坚定,我们更要坚定信心,争当‘三好学生’。在新时代,要聚焦主业养猪,依靠智能做强猪肉产业。勇担历史重任,时不我待,奋勇争先。”秦英林告诉记者,“三好”,首先专心致志做好企业,把业务做好是根本;其次,政治站位要高,要用更高的高度来要求自己;还要把社会责任担起来,这样才能让企业做得更好。
“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高瞻远瞩,为我们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对未来信心满满。”秦英林告诉记者,接下来,将锚定“端牢中国肉盘子”的产业使命,用智能赋能生猪产业成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让猪肉吃得香,养猪人职业化,供养更多人的食品需要。此外,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把我们所具备的能力和已经成熟的方案,复制到农户中去,把旧产能升级为现代产能,让资产不沉默,人员不离岗,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