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诉求建言
首页>地方工作

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刍议 和静县工商联 王惠

发布时间:2016-09-19

非公有制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和“社会稳定的减震器”,是财政收入的重要创造者,是提供就业的主渠道,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延伸产业链、壮大企业集群的主体,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数量稳步增加,效益明显提高,总体实力增强,为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对资源的依存度较高,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关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认真查找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研究解决,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地位和作用

截至2010年底,和静县有非公有制企业15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从业人员8342人,注册资金11812万元,全年实现增加值43.9亿元,上缴各项税收2.54亿元。

自改革开放以来,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不仅成为了推动全县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市场化、改善经济结构、扩大就业和保持社会安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并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公有制经济对和静县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大量存在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维护市场竞争活力、确保经济运行稳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前提和条件。非公有制经济已经遍布整个社会经济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满足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并逐步向信息咨询、房地产开发、文化交流、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扩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专卖店、专业店等现代流通形式蓬勃发展,组织形式日益完善,有效激发了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不仅解决了一批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城镇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就业问题,也促进了下岗职工再就业,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主要渠道,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二、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加速发展,但是与内地发达地区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经济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从产业结构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141547 万元,同比增长-2%,第二产业增加值 170820万元 ,同比增长17.2 %,第三产业增加值126822 万元,同比增长14.9 %。但第二产业大多为传统产业,第三产业则主要是一些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的餐饮娱乐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发展缓慢且不均衡,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服务业经济总量所占比重很低。

2、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不足。从2000年以来,和静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大部分企业规模仍然偏小,至今这一现状没有大的改观。部分企业存在着设备老化、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含量低、知名品牌少、产品单一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在市场发生变化时很容易受到冲击而造成经营困难。

3、资源开发利用较差,扶持政策力度不够。和静矿产、畜产及土特产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资源开发利用的形式单一,仅限于资源的直接销售和简单的粗加工,没有形成资源就地生产利用、就地进行精加工的产业链,加工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很低。而且,对于支持和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4、经营管理观念滞后,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不明确。部分非公有制经济观念陈旧,管理落后。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是家庭式管理体制,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员工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术人员比较缺乏,企业缺乏团队精神,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不明确。

5、管理体制建设滞后,政策指导机制尚未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造成企业融资困难,担保、抵押准入门槛高;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大企业待遇上的差距。近些年国家虽然出台了贷款向非公有制经济倾斜的支持政策,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融资瓶颈并未真正解决,非公有制经济仍普遍存在着资金缺、贷款难的问题。

三、促进和静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办法

1、加大政策推力,改善投资环境。目前我县县域工业的市场主体要素发展水平还处于很滞后的状态,很难依靠现有产业自身形成的辐射作用来实现经济的扩张,也很难依靠自主性经济扩张来达到经济迅速发展的目的。这样,就必须以市场化的经济手段以及非市场的行政力量,聚集各种要素,特别在投资环境改善、发展项目的储备、鼓励民间投资、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等方面,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营销人才队伍,积极培育信息、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城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

2、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做好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工作。根据和静县产业导向,鼓励中小企业积极与国家冶金院校,新疆农业大学,特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产业技术合作,加大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农牧产品转化, 重点引导中小企业向低耗高效、节能环保、高科技创新方向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中小企业走出和静,走出新疆,到区外收购专利技术和品优品牌,引导和支持投资高新技术企业。

建议在和静县的企业产品在符合有关部门标准的前提下,政府集中采购应优先采购县内企业产品,扶持本县企业做大做强。

建议县政府每年对中小企业评比一次,颁发荣誉征书,工商联组织报请县委批准召开中小企业茶话会,交流沟通情况,每两年进行星级企业评星颁奖活动,对成长快、发展潜力大、纳税多、履行社会责任贡献突出的企业,县人民政府要予以重奖重赏。

建议执法执纪部门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一些吹毛求疵的检查,特别是一些不必要的骚拢性检查,创新县域发展环境,促进企业加快发展。

3、实施名牌带动和技术创新战略,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工业品牌和支柱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科研结合为重要方式的产业技术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引进和关健性技术攻关。尽快筛选一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节能降耗项目上报,争取得到自治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局的支持和国家的支持,培育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名牌产品。

4、设立和静县中小企业成长发展资金。根据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县政府每年按照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按财政增长比例1%提取,建立和静县中小企业成长发展专项基金,支持成长快,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加速扩张。根据投资比例,给予5%—10%的资金补贴;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的给予10%的资金补贴;对品牌培育、质量认证、节能减排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标准,给予3%-5%的资金补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成长,发展壮大。

5、设立和静县中小企业投诉中心和投诉电话,建立县中小企业维权工作协调会议机制,保证及时协调,妥善处理涉及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各种投诉和侵权案件,为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保驾护航。  

6、设立和静县扶持创业专项基金,扶持千名大学生和万名农民工进城创业。对每位进城创业者,对扶持创业对象享受3年期不超过5万元的互担保,免利息小额创业贷款,申请2年内免缴各种税费。对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吸纳大中专毕业人就业30人以上并签订劳动合同全部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录用县籍劳动力60%以上的中小企业,可以一次性给予30000—50000元的奖励。

7、实施中小企业人士素质提升工程,由县工商联组织,县党校负责,每两年重点对县中小企业负责人集中轮训一次,帮助企业培养和引进各类紧缺的急需人才,鼓励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对到中小企业就业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县政府给予特殊津贴、补贴与安家费用和政治待遇。

8、设立中小企业贷款补贴基金。 解决中小企业货款难、担保难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利率过高,周期性短,让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问题,县政府要积极协调国有银行,尽可能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尽快在和静县设立中小企业贷款补贴基金,对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给予年利率总额2%的利息补贴,农、林、牧产品深加工企业贷款给予年利率总额3%的补贴。

9、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机制建设。加快推进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商联、工商局、税务、环保、质检、金融等部门,建立以信用征集、信用登记、纳税、评估、风险预警等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咨询、交流社会化,引导中小企业依法守信、诚信经营。

10、完善职能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宣传力度,营造人人理解非公有制经济、人人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人人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献计出力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升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效率,凡有审批权限和年检服务的部门都要进入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强化”“限期办结制”,落实不限期办结“问责制”。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全面实行中小企业缴纳税费登记卡制度,落实各项收费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不能免、减、缓的按最低标准收取;为营造一种更加宽畅,能风生水起,能积聚人气、能积聚资金、能万马奔腾、人人都想到和静投资兴业的创业发展环境。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