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力士董事长雷文勇: “让农民微笑,是我最大的心愿”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希望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时代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奋斗的华章,在接续拼搏里书写。为展现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本报开设“优秀建设者巡礼”专栏。
这里聚焦的,是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勇立潮头的开拓者,是在科技创新前沿攻坚克难的探索者,是在乡村振兴一线深耕细作的实践者,是在社会服务领域默默奉献的担当者……他们以实干诠释责任,以创新推动发展,以坚守传递力量,生动践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使命担当,为时代精神作出生动注脚。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奋斗温度,汲取前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共同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从3.5万元起步到打造农牧食品巨头,三十余年来,铁骑力士董事长雷文勇一直心无旁骛。他通过构建全产业链保障食品安全、攻克“猪芯片”等“卡脖子”技术、带动十万农户脱贫致富等举措,将铁骑力士发展成为一家以科技和品牌驱动的现代化食品集团。
“一人富不算富,人人富才算富。”在铁骑力士的展示墙上,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被放在醒目位置。它是雷文勇创业三十余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雷文勇的创业史,不仅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是一部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同频共振的奋斗史。2025年7月,雷文勇被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面对荣誉,他显得平静而谦逊:“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它属于所有铁骑力士人,属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初心如磐:“让农民微笑,是我最大的心愿”
1988年,四川绵阳粮食局饲料公司技术员雷文勇和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一起下乡调研。途中,他看到一位老农赤着上身,用衣服裹住一头小猪在雨中奔走。雷文勇不解地问:“你不怕感冒吗?”老农回答:“我病了是小事,但猪有个三长两短,这一年买油盐酱醋的钱就没了。”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雷文勇的心。“那一刻我意识到,农民太不容易了。我要创办一家社会性的企业,改变农民的命运。”
1992年,他毅然下海,用借来的3.5万元,带着5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办了铁骑力士。技术员出身的雷文勇深知产品质量才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他把自己“钉”在了生产一线,对每一份饲料配方都精益求精。当时的生产条件简陋,机器轰鸣、粉尘弥漫,他常常和工人们一起,满身汗水、一头粉灰地调试设备、研究工艺。他近乎偏执地追求产品质量,坚信“产品就是我们的人品,我们的天职就是用匠心追求产品的完美和顾客的信赖。”
创业维艰,人手紧缺,从厂长到员工,每个人都身兼数职。装卸工忙不过来,雷文勇袖子一撸就冲上前,几十斤的饲料袋扛起来就走。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所有伙伴: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老板,只有一群并肩奋斗、用汗水浇灌梦想的创业者。
正是在这段“钻车间、跑客户、扛大包”的创业岁月里,铁骑力士“一个家庭、一支军队、一所学校”的文化雏形得以奠定。大家吃住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市场上冲锋陷阵,执行力强悍,如同一支军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提升,又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看见农民的微笑。”这句话,成为雷文勇三十多年来不变的追求。
与时代同频:攻关“猪芯片”,打造农牧食品界“品质高地”
自公司创立以来,雷文勇始终坚信“科技就是我们的命根子”。特别是在“卡脖子”的种业领域,自踏入畜牧业行业那一天起,雷文勇就将动物育种放在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位置,致力于研究“猪芯片”技术。“铁骑力士每年将2.5%-3%的总营收投入研发,吸纳全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在饲料、牧业、食品、生物工程等方面持续创新求变。”雷文勇告诉记者。
近年来,铁骑力士围绕“天府肉猪”“川藏黑猪”两大自有特色生猪配套系,建成集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生猪屠宰、猪肉精深加工于一体的绿色生猪养殖全产业链,成为国家首批核心育种单位,入选农业农村部公布的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名单中的生猪补短板阵型企业。铁骑力士还积极响应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为玉米豆粕减量替代作出重要贡献。
“过去,我们要求用食品的品质做饲料,现在,我要用医疗级的标准做食品。”雷文勇说。以圣迪乐蛋品为例,为了让蛋品的安全与质量全程有标准、可控制,铁骑力士不仅建立蛋鸡全产业链,更打造了包含1185个质量控制点的“SDL标准”,其中3项高于国家标准、5项指标为行业唯一。严格的标准让圣迪乐通过全球权威认证机构NSF的“可生食鸡蛋认证”和“无抗生素产品认证”,证明了中国标准不仅能与国际接轨,甚至可以引领世界。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铁骑力士正在积极布局未来。“我们将加大在生物育种、智慧养殖、数字农业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从'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雷文勇表示。
近年来,雷文勇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行“533”数字化建设,业务覆盖从饲粮、养殖、蛋品、屠宰及深加工的全产业链。他向记者分享了发展经验,一是搭建全产业链数字溯源体系和智慧养殖物联网平台,实现了从饲养、屠宰、运输到销售的全程可控可溯源;二是数据互通与产业链协同,在实现自身企业的数据互通的同时,还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数据共享,推动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三是研发数智化新产品与新技术,铁骑力士推出的“IPS智慧猪场管理系统”“养殖物联网管理平台”等数智化新产品和新技术,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生态赋能:全产业链协同,做共同富裕的实践者
“企业不仅是经济组织,更是社会责任主体。”30多年来,雷文勇带领铁骑力士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围绕产业兴旺、合作共赢发展目标,从生猪“代养”开始,逐步创建了以产业规模为基础、产业化联合为关键、技术为保障、绿色环保为重点、为农增收为核心的养殖联合体,帮助老百姓找到了致富增收的好路子。
2017年,随着新技术爆发式发展,雷文勇意识到:“未来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之间的单打独斗,而是产业链与生态链之间的竞争。”于是,他创立“优食谷”商业模式,搭建开放、协同、智慧的产业生态平台,将铁骑力士的核心能力开放给生态伙伴。“这本质上是用工业思维和互联网思维重塑传统的食品行业,最终目的是让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共同受益,彻底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壁垒。”
在上游,“优食谷”模式通过技术、资金、产业等多方面的利益联结,和本地化的资源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参与到产业网络、电商销售的平台中来,以此带动千千万万的农民走上致富路;在下游,铁骑力士在带动物流业、包装业、零售业等持续增长的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助推和带动更多的中小企业实现价值创造和增长,共创高品质生活。
在雷文勇看来,未来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动者,而是掌握现代科技、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农人”。他在公司建立了新农人讲习所,每年用于养殖户培训费用高达数百万元;还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专家)工作站,深入大凉山彝区养殖农场,传授养殖技术,送科技下乡。让农民从简单的经验型劳动者向技能型、科技型转变,走上专业化、规模化的道路,让有知识的农民留在土地上,实现乡村人才振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雷文勇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畜禽粪污环境综合管理能力,有效推动了“种养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创造了多个“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案例。如今,铁骑力士在大凉山的6个县建立了500多个生猪代养点,年出栏量在100万头左右;在全国6个省、30多个区县、600余个村投入近80亿元,带动10万农户增收致富。
以人为本:穿越周期,以“新文化”迈向世界级企业
从1992年铁骑力士诞生的那一天起始终专注于农业,“这种专注和坚持让我们能够抵御诱惑,聚焦主业,从容应对各种周期性波动”“穿越周期最核心的要素是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双轮驱动。”他总结道。
在雷文勇看来,铁骑力士人是一群志同道合、坚守梦想的人,更是能够抱团发展的一群人。正是这一群人成就了今天的铁骑力士。“我们持续为每一位员工打造更适合更优质的成长环境,让‘企业成就员工,员工成就企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为此,铁骑力士建立了铁骑力士大学和完整的培训体系,从新员工入职到高层领导力提升,覆盖全员全职业生涯周期。同时,公司推行“双通道”发展模式,员工既可以选择成为管理人才,也可以潜心钻研技术,成为行业专家,享受同等的尊重和待遇。
铁骑力士下一个目标是要成为一家千亿级的企业。基于此,铁骑力士在2023年开启了铁骑力士新文化运动,召集一群1年-31年司龄的伙伴共创新文化,将企业使命升级为“BETTER FOOD,BETTER LIFE”,用寓意“优食,与世界共好”,将企业愿景升级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品牌的超级食品企业”,将核心价值观升级为“客户至上、奋斗为本、共创共好”。
雷文勇的办公室里有很多马的雕塑,每一匹马都姿态奔放、昂首向前,仿佛在诉说着他披荆斩棘的奋斗岁月。谈及“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这一荣誉,雷文勇认为这意味着更高的时代责任与担当。“它要求我们企业家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超越简单的商业成功,更加注重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同进步、共成长,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企业’。”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