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庆国:在千百次萃取中精益求精
如今的晨光生物,已在卢庆国手中成长为全球植物提取行业的标杆——全球市场中大约70%的辣椒红、35%左右的叶黄素和40%的辣椒精都来自晨光生物,产销量多年居世界第一,掌握450项专利技术,参与制(修)订111项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
眼下,作为晨光生物的掌舵人,卢庆国带领团队在打造植物提取行业制高点的同时,正攻坚中药提取新工艺,向保健食品和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现代化进军。
从车间到田间:
用创新破解产业痛点
在晨光生物西部地区种植基地,大型采摘机械穿梭在红彤彤的辣椒田,装满鲜椒的卡车正驶向不远处的戈壁晒场。“十年前这里才种5万-6万亩辣椒,现在扩大到60万亩,我们的工厂一天能加工相当于2000多吨干辣椒的辣椒颗粒”,卢庆国说。
这场景背后,缘于卢庆国当年“拆设备”的执着。2000年初他接手濒临破产的小色素厂时,国内辣椒加工还是手工作坊模式,工人戴着口罩或防毒面具,支个筛子筛辣椒籽,效率低还污染环境。
“能不能把蔬菜脱水设备改造一下给辣椒烘干?”
卢庆国带着工人往车间钻,把农业选种机、饲料造粒机等设备拆了又装,硬是“拼”出世界首条密闭式辣椒加工生产线,辣椒红色素年产量从3吨-4吨增至现在的上万吨,支撑我国辣椒红色素全球市场占比从不足2%提升到80%以上。
卢庆国说,快速发展的秘诀,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把创新融入汗水,勇往直前。
辣椒红领域的突破并没有让卢庆国停下脚步。他带着团队利用提取辣椒红的核心技术优势,再创新技术工艺,琢磨着怎么让这些技术在更多植物身上发光。从传统的小试、中试、工业化生产的“三步走”模式,做成了扎扎实实的“五步走”模式:实验室小试摸索工艺、小中试、大中试、规模生产、专业化规模生产,有效规避科研成果转化由于市场和技术不成熟,导致项目投资失败的风险。
在云南腾冲,农民们正把刚采摘的万寿菊鲜花送进工厂。“以前花谢了就烂在地里,现在1公斤鲜花能卖1块2。”花农给记者算了笔账,家里5亩地每年能多赚3000元。
卢庆国蹲在花田里,捏起一朵万寿菊仔细查看:“这花不光能提取叶黄素,花渣还能提黄酮做饲料添加剂,让每片花瓣都发挥价值。”如今在云南,晨光生物以腾冲为中心,大力发展万寿菊和魔鬼椒等特种作物种植,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让昔日荒山变成“金色银行”。
“五步走”创新模式,让企业产品从单一的辣椒红,扩展到六大系列上百个品种。年经营收入从最初的不到20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70亿元。
如今公司建有20多个科研平台,拥有43项省部级成果、6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这都是创新结出的硕果。
守规矩育人才:
让企业文化扎根生长
曲周地处冀南平原,晨光生物成立之初,没有原料、没有人才、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我们申请国家级企业现代化管理奖的时候,专家们说你们到底有什么?我说我们有一种敢想敢干、持续创新的精神,一股不怕苦、不怕累、不服输的劲头。”
卢庆国笑着说:“所以曲周不产辣椒,也不种万寿菊,却能成为世界辣椒红、辣椒精、叶黄素的生产基地。”
晨光生物的员工都熟悉一个场景:每天早上七点半,卢庆国骑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准时出现在厂区。
出身农村的卢庆国,为人朴实,虽然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但他每天中午还是到公司食堂吃饭,默默地排在员工后面;去外地出差,不论远近,飞机经济舱、高铁二等座总是他的首选;即使在北京、上海等地出差,住宿标准也只选200元-300元一晚的经济型连锁旅店。这些年,卢庆国用实际行动,将规矩刻进企业的骨子里。
与晨光生物的研发楼和车间相比,公司的会议室,就朴素了很多,几张磨得发光的办公椅,记者走进去的一刻,好像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
相比“拿不出手”的办公条件,晨光生物却有一支“拿得出手”的人才队伍。
7月21日,晨光生物迎来61名大学毕业生,其中24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
这样的场景让晨光生物副总经理连运河颇为感触。作为晨光生物的首位大学生,从昔日的破产企业下岗职工成长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第五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参与者,背后是晨光生物爱才惜才育才的生动体现。
“企业要长高,先得让人才长壮。”卢庆国积极推动人与企业共发展,实施“全员成才规划”,让更多“连运河”式人才脱颖而出,让一线工人能参与科研项目,跟着专家学技术。公司还建成2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融合,让技术人才有充足的研发空间。现在公司里有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等在内的200多位高层次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晨光生物是河北省首家获得自主评定正高级职称资格的民营企业,打破了人才评价的壁垒,让技术人才的成长路径更通畅。
为了让人才甩开膀子干,企业正忙着建行业内国际领先的研发中心、功能最齐全的中试中心、最权威的检测中心,把产学研的通道打通,让图纸上的构想能更快变成车间里的产品。
从曲周到全球:
以实业初心见责任担当
“当年上市时有人劝我把总部迁到大城市,我说不行,根不能动。”卢庆国站在厂区门口,望着不远处的村庄,“这里有我的父老乡亲,企业长大了更要反哺家乡。”
如今,晨光生物在曲周成为带动就业的重要力量,周边村庄的年轻人不用外出打工。数据显示,2023年晨光人均收入达14万元,昔日寂静的乡村因产业兴旺而充满活力。
富农兴村的使命从曲周不断延伸,卢庆国带领团队在全国布局原料基地,用产业撬动农业结构转型与农民增收。先后在河北、新疆、云南、贵州等地建立30多家工厂,实现特色种植面积达180多万亩,带动近50万农户脱贫致富,同时也为边疆地区发展和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这份对“共富”的执着,更随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远播海外。卢庆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带领晨光人先后在印度、赞比亚等国开办工厂、建原料基地。
公司在印度建立的两个企业,就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进行加工,巩固了辣椒油树脂、叶黄素两个主导产品的行业地位;在赞比亚的两个农场,经营着12万亩土地种植产品原料,为当地提供了上万个就业岗位。
公司在带动赞比亚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周边村落修桥、铺路、架电、捐助生活物资和防疫物资等,彰显了企业的社会担当,也为企业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些年在植物提取王国里深耕,卢庆国的付出也被更多人看到和认可。连续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他把车间里的思考带上人民大会堂;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万人计划”这些荣誉加身,是对他技术攻坚的肯定;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企业家、轻工“大国工匠”的称号,映照着他实干的脚印。对他来说,这些荣誉更像一粒粒种子,提醒着他要继续在创新的土地上深耕下去。
站在晨光生物的展厅里,卢庆国指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标注着公司的工厂和基地。“植物里藏着各种精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提取技术带到全世界,让其为人类健康服务。”说话时,窗外的阳光洒在他身上,像极了企业的名字——如清晨的朝阳般,在植物王国里照亮一条实业报国、践行社会责任的道路。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