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首页>全联工作>地方工作

广东:江门市工商联凝心聚力勇担当 “两个健康”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10-24

  江门,俗称“五邑”,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江三角洲西岸新增长极、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1904年设立海关,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1983年设立地级市,设蓬江、江海、新会3个区,下辖台山、开平、鹤山、恩平4个县级市。江门市人杰地灵,哺育了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中国航空第一人冯如以及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等一批历史名人;祖籍和出生在江门的两院院士达34名,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孕育了胡蝶、周润发、刘德华等100多位知名度较高的演艺明星。祖籍江门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450多万人,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素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之称和“中国第一侨乡”“中国侨都”的美誉。

  江门毗邻港澳、沿海近江,对外交往十分密切,非公有制经济素来活跃。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门市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拾遗补缺的“补充”到占全市生产总值的半壁河山,在江门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江门市工商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助手的作用,引领各级工商联组织和广大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逐渐成长为江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江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聚力量结共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道路。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通过辛勤劳动生活先好起来”的思想,冲破了束缚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多年的枷锁,江门市工商联通过增补执委会成员,完善工作机构,协助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原工商界阶层中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原工商业者政策等措施,消除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障碍和疑虑,恢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动力。

  彼时,根据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要求,江门市工商联适时调整工作对象,从1987年开始,把发展会员对象由过去的原工商业者定位为包含各种经济成分的工商企业和经营工商业的人员,截至1988年,新发展会员348个,会员队伍逐年壮大,为工商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的地位后,江门市工商联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加挂“江门市总商会”牌子,积极探索新时期工商联工作的新路子,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

  ——在对外联络上,充分利用自身对外联系广的优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向广大华侨、港澳台同胞大力宣传党的政策,介绍祖国建设的情况和侨乡的新貌,消除“三胞”与祖国大陆的隔阂,激发他们爱国之心,爱乡之情,回乡投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破。

  ——在为非公有制经济服务上,江门市工商联通过开办经济实体和开展咨询服务,发展与各地经济、技术信息的联系,帮助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开办业余文化学校,对企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发展,使江门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逐渐形成了国有企业、合资企业、集体企业、民间企业、个体户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

  抓机遇善作为

  从1991年开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也是江门市工商联快速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突破的阶段。

  1991年,《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工商联若干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指出:“现亟需有一个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开展工作,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的正确意见”“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和助手,能够配合党和政府承担这方面的任务”。文件首次在本质上明确了工商联的工作性质和任务,赋予了工商联地位和作用。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工商联更为重要的职责。

  中共中央大政方针指明了工作的前进方向,江门市工商联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基层组织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6年,江门市工商联把发展新会员工作从试点向全市推进。截至2001年,全市建立起镇级商会46个,行业商会8个,会员达4144人,初步形成了市、县(区)、镇和部分行业商会的组织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更好地发挥起工商联团结和联系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致力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同时,服务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江门市工商联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手段,扩大服务内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与技监部门、科技部门密切合作,协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开展科技认证项目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协助企业人员获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为企业办理出国出境证照;发动会员参加各级政府举办的展销会、贸易洽谈会、交易会等,拓展国内外市场。

  ——积极参与地方政策法规文件起草。2007年,紧紧围绕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加快“一行业一协会”发展,与统战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各市、区和市直行业商会(协会),形成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的意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积极报送调研成果。2008年,反映工商联改革开放30年历程的作品《乘改革开放春风谱工商联新篇章》被广东省工商联放在网站栏目头条,得到有关领导专程来电给予充分肯定;《关于江门市工商联工作情况的报告》引起市委领导的重视,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并印发到各市、区和市直单位;《加大扶持企业上市力度推动江门经济科学发展》被广东省工商联收录到《广东民营经济蓝皮书(2009-2010)》中。

  ——持续推进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活动。各级工商联组织把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与工商联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金融危机影响的特殊时期,通过建立兼职主席(副主席)联系会员企业制度,加强相互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抱团取暖,共渡时艰。台山市、开平市等工商联通过印发《帮扶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渡过难关的部分政策文件目录》、组织系列培训、论坛等活动,帮助会员企业增强信心,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本领。

  据统计,2002年至2011年,在“千企扶千村”活动中,1400多个会员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近8万人,投入资金2.9亿元,提供信息、技术支持项目276个,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超3900万元;举办招聘会110多场,吸引3900多家企业进场招聘,就业33700多人;开展经贸洽谈活动,签订三项贸易投资合作协议,合作项目总额250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成效总额7300万美元;设立浙商工业园区,产值达100亿元,带动2万人就业;组团出访223个,4800多人次,接待国外、境外访问团67个,4568人次,全市各级工商联组织引进项目1172个,资金超126亿元,为江门市的招商引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起点新动能

  2012年,党的十八大标志着我们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次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两个不可侵犯,即“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民营企业”一词首次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这成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与会各位民营企业家和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指出,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始终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民营经济人士作为我们自己人,始终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必然性,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创新发展,有利于不断增强党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力,把广大民营经济人士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重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调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2023年7月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指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中央关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划分了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的范围,要求统战工作面向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工作对象主要包括民营企业主要出资人、实际控制人,民营企业中持有股份的主要经营者,民营投资机构自然人大股东,以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人士为主体的工商领域社会团体主要负责人,相关社会服务机构主要负责人,民营中介机构主要合伙人,在内地投资的港澳工商界人士,有代表性的个体工商户。

  江门市工商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抢抓机遇,努力为江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目前已建立起市、县、镇三级商会组织,商协会组织199个,会员26373个,比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个会员整整增长了130倍,工商联的组织网络覆盖了五邑大地。

  ——先后建立全省第一家新型侨资民企党校“雅图仕党委党校”、建立全省第一家非公经济组织产业链党委“中共新会陈皮产业链委员会”,为侨乡民企强化党建教育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新局。

  ——建成龚昌荣故居、“东方红——古兜战歌”历史展览馆、金桥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广东嘉士利食品集团有限公司、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党委党校等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进一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走向深入。

  ——协助549家外贸企业申领出口信用保险,出口规模达12.8亿元人民币;在“精益领航”行动中,有150家企业进入“精益领航库”,超70家企业实施精益生产,其中,30多家精益生产标杆企业年产值同比增幅分别约是34%和3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幅分别约为50%和28%;在推进“光伏绿能”三年行动中,29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在谈项目24家。

  ——举办江港澳三地企业家交流会,联合香港、澳门10家商协会倡议建立“江港澳商协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机制”,与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澳门工商联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力推动江澳经济合作取得成效,打造江门“侨梦苑”江澳青年寻根、创业、圆梦平台,组织超过300家江-澳企业交流对接合作;帮助多家企业成功在港澳低息融资超过1.2亿元。

  ——妥善解决11宗企业个案,牵线金融机构累计为会员企业发放贷款15笔,金额2.2亿元,帮扶企业渡难关;通过涉案企业合规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协调支援企业解决突出难题30宗。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江门市工商联系统累计捐资捐物折合人民币4027万元,联合有关部门举办民营企业招聘活动59场,组织3600家企业参与,提供96532个就业岗位。推动出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30条”,统筹配售超过600万个口罩,帮助近15000家次企业顺利复工复产,与江门建行签订300亿元意向授信,联合推出“战疫贷”“云义贷”,为会员企业提供专属综合金融服务。

  ——通过产业振兴、就业振兴、基础设施振兴、助学振兴、慈善振兴等方式,组织340家企业和商协会结对帮扶316个贫困村,建帮扶项目280个,投入资金2.96亿元,惠及9629个贫困户和36500多贫困人口,助力江门和广西崇左实现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江门,这座潜力无限的未来之城,正在缔造属于自己的湾区产业新时代。拥有9507平方公里陆地、4880平方公里海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唯一具备可大规模连片开发土地的城市,让江门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江门被广东省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列为布局城市,更是承担发展其中8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任务的核心城市,数量位居全省第二。新能源电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以及金属制品、食品、造纸和印刷等一批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吸引了更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扎根这个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追逐大梦想实现大发展。

  今年,是全国工商联成立70周年,广东省工商联和江门市工商联也走过了70个春秋。“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过去的70年,是江门市工商联紧跟上级工商联步伐、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共成长的70年,是为江门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作用的70年。而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迈出的,是党的政策为工商联工作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江门市工商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门市工商联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总结70年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砥砺奋进,大力推进工作思路、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机制的创新,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奋力再造一个现代化新江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