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引导银行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科技赋能特色金融产品
近年来,金融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服务小微企业取得积极成效,但金融机构内生动力不足、外部激励约束作用发挥不充分,"惧贷""惜贷"问题仍然存在。
加强和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关键要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平衡好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和防控信贷风险的关系,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制约金融机构放贷的因素入手,按照市场化原则,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助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创业、稳经济增长。
多家银行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发展普惠金融业务,优化操作流程,降低融资成本,打造“精准、流畅、聪明”的数字普惠新模式,把产品送到客户身边,以实际行动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纾困恢复和高质量发展。
提升贷款风险识别处置能力
金融机构增强敢贷信心
《通知》指出,要健全容错安排和风险缓释机制,增强敢贷的信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探索简便易行、客观可量化的尽职免责内部认定标准和流程,推动尽职免责制度落地。加快构建全流程风控管理体系,提升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识别、预警、处置能力。
近年来,银行业不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2021年全年共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连续两年处置金额超过3万亿元。而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首次超过3万亿元。进入2022年,银行机构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一季度共处置近6000亿元,而2021年、2020年、2019年同期仅分别为4632亿元、4500亿元、3690亿元。
“2022年一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3.7万亿元,相比2021年末的2.8万亿元大幅增长了30%以上;此外,由于3月-5月多个城市疫情高位运行,局部地区经济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年内的潜在不良风险尚未探底。为妥善应对不容忽视的不良资产反弹压力,2022年商业银行将进一步高效运用各类处置渠道,提升不良资产处置效能,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步伐。”专家表示。
为夯实银行业资产质量,减轻不良压力,2021年监管部门继续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推出了扩大单户公司类不良贷款转让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范围等政策。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晔林表示,在试点的带动下,2021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卓有成效。进入2022年后监管部门持续优化不良处置安排,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加速度提高。
但同时,业内专家也指出,中小银行受制于区域经济发展及自身规模、资本实力影响,风险抵补能力较弱,出现了盈利能力下降、不良资产规模上升的趋势;其次,不良资产处置手段单一,中小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手段主要有催收、诉讼、核销、批转等方式,批量转让最为常见,现金清收难度较大;此外,司法处置效率较低,司法处置作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主要方式,存在立案难、诉讼难和执行难等现象,并存在诉讼周期长、偿债率低等诸多问题,对不良资产最终价值的实现造成了不利影响。
《通知》要求,改进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各金融机构要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监管要求,对不超出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计提效益工资总额时,可不考虑或部分考虑不良贷款造成的利润损失。优先安排小微企业不良贷款核销计划,确保应核尽核。用好批量转让、资产证券化、重组转化等处置手段,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处置质效。对长账龄不良贷款,争取实现应处置尽处置。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各项评估中,可对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增量进行不良贷款核销还原,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普惠小微不良贷款处置。
专家表示,从中长期看,建议通过监管制度的改革,为中小银行更大范围、更大比例、更加主动地运用投行方法经营不良资产留出空间。“限于风险容忍度,重点在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模式上进行创新,更多地推进洁净出表+不良资产联合经营+超额收益分成模式。监管层面应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经营看成风险精准拆弹重要抓手。商业银行应将不良资产经营看成服务客户、服务实体经济的第二条通道。”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未来应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清收重组、自主核销、不良资产转让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提高不良资产处置速度。同时,放宽政策限制,鼓励更多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不良资产处置,创新处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的供给能力。
金融机构精准施策支持实体
夯实能贷的基础
《通知》要求,做好资金保障和渠道建设,夯实能贷的基础。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用好降准、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科学制定年度普惠小微专项信贷计划,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全国性银行要向中西部地区、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和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行业倾斜。
旅游业也是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作为重点纾困扶持对象,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深入调研旅游行业客户需求,围绕企业痛点多措并举、纾困解难。某互联网定制旅游公司成立于2013年,利用大数据算法为客户量身定制旅游方案,聚焦定制化中高端境外游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境外游受到巨大冲击,企业凭借自身的科技优势及时转型至境内游服务,近年来始终在坚守前行,未发生大规模裁员降薪,坚持履行促发展稳就业的社会责任。疫情暴发后,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从降费让利、获客引流、渠道搭建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解困帮扶措施,助力企业快速实现复工复产。针对此轮疫情导致的资金短缺困境,该行再次在关键时刻支持企业发展,火速制定融资方案,为企业提供400万元的个人经营循环贷款,帮助解决企业燃眉之急。
《通知》还要求,加大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资本补充债发行力度,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拓宽多元化信贷资金来源渠道。继续完善普惠金融专营机制,探索形成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小微金融服务模式。加强部门联动,常态化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提高融资对接效率,降低获客成本。
5月上旬,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提到,新冠肺炎疫情加剧经济下行压力,许多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停顿,融资以维持现有流动性为主。民营企业受冲击影响较大,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民企债券净融资约为负20亿元。为支持民企发债,交易所和交易商协会先后推出新版民企信用保护工具,分别由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提供初始资金,与市场机构合作形成风险分担机制,支持民企在再债市融资。
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
提升会贷水平
《通知》明确,要推动科技赋能和产品创新,提升会贷的水平。健全分层分类的小微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新风险评估方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拓宽小微客户覆盖面。加快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应用,丰富特色化金融产品,推广主动授信、随借随还贷款模式,满足小微企业灵活用款需求。发挥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便利小微企业融资。发挥普惠性支持措施和针对性支持措施合力,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困难行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持续优化金融政策体系,加强传导落实,督促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2022年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0.7万亿元,同比增长23.4%,连续36个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普惠小微授信户数5132万户,同比增长41.5%,是2019年末的1.9倍;4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24%,处于历史较低水平。
百信银行自成立开始,就具备了“金融+科技”的天然禀赋,作为百度旗下唯一的银行牌照布局,这些年,百信银行持续加大金融科技投入,从云化、敏捷、智能和安全四个维度构建面向未来的数字银行服务范式与能力。该行上线财富SaaS服务“星链平台”,可提供产品接入、平台管理、渠道销售和账户服务等数字化综合解决方案。目前,已接入20余家银行理财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为更多金融机构提供更便捷、更安全的一站式理财科技服务。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加强组织实施和政策宣传解读,加快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措施,督促和指导各金融机构认真抓好《通知》落实落细,努力打通长效机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切实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质效,支持小微企业纾困发展,助力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增长保就业保基本民生。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