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让民营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江苏是民营经济大省,是民营企业投资兴业、蓬勃发展的热土。从行业龙头到专精特新,从链主企业到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江苏优越的营商环境为民企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繁荣的重要引擎。
深化政企合作 激发企业活力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和推动区域合作方面下了下了大功夫。去年提出的中西部产业合作,更是为民企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比如,我们通过江苏省工商联反映了优化产能的需求,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积极回应。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工商联不仅迅速行动,还亲自带领我们前往中西部地区考察。2024年我们已经考察了三次。”江苏省工商联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陆梅介绍道。
从江南水乡到彩云之南,3000公里的距离,因发展纺织服装产业而紧密相连。纺织服装商会代表团一行去了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曲靖市和昆明,他们深入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以及昆明、曲靖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了解园区的建设进程、产业发展、口岸贸易、企业运营的创新模式,以及各类优惠政策。
在这次考察中,代表团成员不仅学习了园区内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管理模式,还感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坚定决心。
“这样的跨区域合作,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也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陆梅说,"2024年3月、6月和7月,我们商会分别组织江苏省纺织服装企业赴云南、广西参观考察。通过实地走访和深入交流,大多数企业家都表现出了浓厚的投资兴趣。”她希望云南、广西能够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园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发展平台。“我们也将积极与云南、广西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合作模式,共谋产业发展,助力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据悉,目前江苏已有约3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在云南沿边产业园投资设厂,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江苏企业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担任商会负责人以来,陆梅一直不断地在为行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而她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正是因为有江苏省良好的营商环境作为支撑。企业家的心声得以被倾听,行业需求得以被关注,推动了服装产业持续进步。这种良性循环,既是企业与政府的相互成就,也是行业与政策的共同繁荣。
江苏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真正让企业感受到了"暖心服务",也让民营企业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完善法律保障 维护企业权益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在司法实践中,财产保全问题常常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一方面,过于严苛的保全措施可能会让企业资金链瞬间断裂,生产经营陷入停滞;另一方面,保全程序中的不规范操作可能会影响企业正常运行,影响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建设。
江苏省南通中院(以下简称“南通中院”)敏锐地捕捉到这一问题,深入调研企业在财产保全中的实际困难,发现企业普遍希望司法机关在采取保全措施时能够更加审慎,既要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要避免对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南通中院以“小切口”入手,聚焦企业财产保全中的维权难点,制定出台《关于在财产保全中落实包容审慎理念的若干意见》,以善意文明理念为指引,全面规范财产保全行为。《关于在财产保全中落实包容审慎理念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是南通中院在财产保全领域的创新探索。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司法机关对企业现实需求的深刻理解,也彰显了司法服务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南通中院以财产保全为“小切口”,通过《意见》解决了企业在财产保全中的“急难愁盼”问题,释放多重积极效应,增强了企业信心,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安心经营,也为江苏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江苏凯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淮安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会长魏宝军告诉记者。
未来,随着该《意见》的深入实施,南通中院的这一创新举措必将为更多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法治红利,也将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更强劲的法治动力。
精准收集诉求 回应企业关切
江苏省工商联发挥工商联组织优势,连续5年高质量开展了“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2018年,江苏省纪委牵头开展面向全省各县域政治生态试点评估,明确由省工商联开展全省各县(市、区)民营企业问卷调查,形成“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指数”和年度《江苏省区域民营经济营商环境综合评价报告》。
通过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政治生态试点评估和民营企业问卷调查,能够深入了解企业在营商环境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诉求。这种积极倾听企业家反馈的做法,使许多潜在的问题得以浮出水面并得到顺利解决。其中,综合执法模式的优化便是成果之一。
过去,各个部门分头检查,时间不统一,企业不仅要频繁应对,还容易影响正常经营。现在通过“一条龙”检查模式,各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时间完成检查,不仅提高了执法效率,也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这样的改变让企业家们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经营和创新上,而不是疲于应对检查。这种优化的执法方式,既体现了政府对企业的关怀,也为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提升注入了新动力。”陆梅欣喜地说。
为了优化企业监管机制,陆梅建议,可对优质企业实施类似“免检产品”的政策,通过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减少对优质企业的频繁检查,变相鼓励和支持其发展。这不仅能够提升监管效率,还能减轻企业负担。同时,可适当调整检查要求,不必每次都要求法人到场,允许授权代表参与,以更灵活的方式促进企业与监管部门的良性互动,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
此外,省委省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支持措施。为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江苏创新推出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对企业设备购置贷款给予2个百分点贴息,切实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出台相关政策,要求银行优化无还本续贷业务流程,助力企业资金周转更高效、更便捷。
为倾听企业心声,精准回应关切,通过12345热线、问卷调查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民营企业的意见与诉求。2024年3月-9月,江苏省12345平台共受理涉企诉求37.9万条,其中约9200余条涉及民营企业政策相关问题,充分展现了政策与服务的温度与力度。
“近两年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温暖,尤其是苏北地区的企业得到了诸多关照。”魏宝军介绍,以淮安为例,银行在利息支持上加大力度,为企业提供了50万到100万不等的资金支持。得益于这些政策,身边许多企业都获得了资金支持,大大缓解了融资压力。当地企业受益于政策,不仅解决了噪音、环境等问题,还在上下游供应链的覆盖上逐步扩展,从点到面,推动了整体发展。
据悉,今年江苏省还专门为解决企业账款拖欠问题,建立了20亿元建筑业转贷资金池;推出“一企来办”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集成多项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高效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企业办事便利性和效率;为满足企业的绿色消费需求,实施“绿点进江苏、绿点进园区、绿点进企业”的“三进”工程。预计全年绿点交易量将达到13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为企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江苏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实实在在的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实现了与企业携手并肩,相互成就,让企业在政策的春风中焕发活力,让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相关链接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