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专题专栏汇总>万企帮万村>典型案例

中华工商时报:中民投探索光伏扶贫之路

发布时间:2016-11-03 信息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字号:【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脱贫是一块硬骨头。

  这里有15万建档立卡贫困户、58万贫困人口。但是,全境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严重,耕地面积不到1/4,生态环境恶劣,扶贫少有抓手。

  2014年8月,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投”)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总规模超过2000MW的光伏电站,选择光伏扶贫作为实践扶贫战略的路径。为此,中民投在新能源领域成立了专业投资平台——中民新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民新能”),以国家级贫困县同心县、盐池县作为落点,探索企业与地域相结合的扶贫模式,两年扶贫攻坚,共投入资金23.66亿元。

  从起初的“光伏+投资”,到“光伏+投智”,再到后来的“光伏+生态”,中民新能通过模式的不断创新,使原本可能成为企业“负担”的扶贫工程变成了企业积极主动探索的商业模式。在扶与被扶之间,构筑了一种共生共荣的生态,构筑了扶贫的长效机制。

  “光伏+投资”的模式是中民新能最初的探索。

  在宁夏盐池县,这一模式之下,中民新能为1700户农户建设了屋顶光伏电站,每户每年产生2800元电费收入,连续发电20多年,贫困农户收益总计1亿多元。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虽然这种模式紧紧贴住农户,可以快速解决脱贫,然而,缺陷是分散而工程浩繁,后期维护运营困难,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在特点上表现为企业单向给付,农户响应不足。

  于是,中民投在这一基础上,开创了“光伏+投智”的扶贫新模式。这一模式之下,中民新能为74个贫困村建设村级扶贫电站规模达234MW,连续20年每年给付每个建档立卡户3000元,贫困户共获收益5亿多元,这些电站并网后将使盐池县8428户共2.5万贫困人口一次性全部脱贫。同时,中民新能实施的“美丽乡村”项目,对868户房屋进行改造搬迁,使这些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并且一次性配套光伏发电和带地暖的羊舍。

  而村级电站和美丽乡村的集聚效应,使得中民新能有条件为当地建设“村民活动中心”,成为对农户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各类脱贫致富经验传导培训的基地。这种批量化规模化扶贫和扶智模式,使扶贫有了统筹,产生了号召力。

  如何将被动扶贫最终转化为主动造血?这是中民新能在扶贫模式创新上的终极思考。基于此,中民新能最终开创了“光伏+生态”的扶贫模式,打造出了“组织引领、典型示范、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造血机制。

  中民新能常务副总裁王健介绍,组织引领,就是在前期村民见到实效、得到实惠基础上,趁热打铁,扩大成果。中民新能基层组织与盐池县地方基层党建双向合拍,形成凝聚人气的思想灵魂。

  记者了解,在产业支撑方面,中民新能在成立农牧业公司的同时,就成立了中民融盐扶贫担保有限公司,建立了专注于扶贫派生产业的产业基金,用金融杠杆联结和打通种养加全产业链。在此基础上,吸收大量的农户成为产业工人,有的以PPP方式把农户变成股东,农户实现离土不离乡。仅盐池一期1000兆瓦电站,就可就地安置闲散用工2000多人。目前,中民新能正在整合并快速推进盐池滩羊全产业链,统一名称、标准、销售渠道和品牌,将使那方水土世代相袭的散养传统以及旱涝不保的脆弱生计,变成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和品牌化。

  如今,中民投的光伏扶贫早已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被广为传颂,谈及这些模式的成功落地,中民新能总裁韩庆浩说,民营企业盈利是扶贫可持续的源头活水,优良的商业模式必须是多赢的。扶贫必须结合企业的自身定位,不能隔空喊话。中民新能致力于光伏扶贫,把扶贫做成与主体产业相伴的姊妹篇,扶贫的特色才会持久深入,才有鲜活的生命力。

  “扶贫不能脱离当地的‘三农’实际,不能与风车对阵。一定是有指向、有落点、有坚持、有感情。要用资源的眼光看待贫困,用积极快乐的心态和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来理解当前遇到的艰难困苦,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做万千努力。”韩庆浩说。

  在宁夏,中民新能提出“地下没有地上没有蓝天上有,风不扶我雨不扶我产业扶我”——只要天上有个大太阳,有信念在身,坚定发展不动摇,即便环境恶劣,照样可以脱贫致富奔小康。这或许就是民企报国“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最好阐释。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