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English|长者模式退出长者模式
首页
首页>专题专栏汇总>万企帮万村>典型案例

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片区座谈会典型发言

发布时间:2017-05-31 字号:【

牢记嘱托 不忘初心 凝心聚力 脱贫攻坚
贵州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  李汉宇

  贵州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10月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省委统战部、工商联、扶贫办率先于同年12月召开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动员大会,省委书记陈敏尔作出批示,要求把“千企帮千村”打造成为精准扶贫的品牌。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出席会议并作动员讲话,点燃了民营企业踊跃参与新一轮扶贫行动的激情。2016年6月,我们又召开全省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兴伟集团帮扶普定县秀水村脱贫经验,动员更多企业、商会参与行动。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我省进入“万企帮万村”台账管理的企业达1393户,结对帮扶1702个贫困村,实施项目2736个,投入资金约110亿元,直接帮扶贫困人口38.86万人。截至今年4月30日,我省已有3267家企业参与“千企帮千村”行动。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做好组织领导,聚力攻坚克难。我省的“千企帮千村”行动开展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听取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工作汇报;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晓凯亲临前线部署、指挥,重大扶贫项目亲力亲为;扶贫办积极协调解决扶贫项目立项、实施中的各种问题,积极支持做好台账登记工作;农发行贵州省分行与省工商联签署《政策性金融支持贵州省“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合作协议》,为企业扶贫及时提供金融支持。各市、州、县形成了统战部指导,工商联协调,同级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支持、配合,广大民营企业、商协会踊跃参与的机制,精准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是注重典型引领,争取政策支持。我们及时推广贵州兴伟集团“秀水五股”帮扶经验、组织企业学习恒大集团帮扶大方县创造的“产业扶贫”和“异地搬迁扶贫”经验,宣传推广金沙县组织企业家担任“荣誉村主任”进村扶贫等好的做法,为广大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提供了示范和参考。我们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提案、专报等形式争取省政府出台相应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如在全国率先设立了3000亿元专项扶贫基金(其中产业扶贫子基金1200亿元),为民营企业参与产业扶贫,拓展发展空间注入了强大动力,扶贫企业深受鼓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省“千企帮千村”工作初步形成了既有大企业整体帮村、帮乡、帮县的典型,又有广大中小企业、商协会进村入户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结对帮扶的热潮,有力地配合了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三是尊重企业意愿,鼓励创新发展。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使“千企帮千村”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尊重企业的意愿,不能搞“拉郎配”,走形式。更不能搞摊派,增加企业负担。只有企业家真心实意扶贫,才会全心全意扶真贫。只有企业真正找准了扶贫和发展的“双赢”路径,才会把扶贫当作自己的事业干。我省六盘水市娘娘山旅游开发公司转型发展探索出的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模式,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望谟县能人曾光秀带领村民开展板栗精深加工,解决了1507户贫困户就业;黔西县杨勇返乡领办合作社,带动531户贫困户脱贫,成为“皂桷树下的村支书”;玉屏县温氏畜牧公司通过建立400多个“家庭农场”实现5440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黔东南州岑巩县郑培坤大学生回乡发展养殖,担任“荣誉村主任”带动5个贫困村出列等,在全国、全省得到表彰,都是精准扶贫推动企业发展的生动事例。如今,“千企帮千村”行动已在全省遍地开花,引领效果越来越明显。学“恒大”、学“兴伟”蔚然成风。涌现出了贵州中天金融集团捐赠3亿帮扶望谟、赫章、黔西三县,贵州西南商贸城100多家企业抱团帮扶毕节阿市乡15个贫困村等新的先进典型。更好的消息是,恒大集团将再捐资80亿元帮扶毕节市整体脱贫,兴伟集团又创造了普定县“大兴东产业扶贫”、晴隆县“大旅游带动大扶贫”新经验,为我省“千企帮千村”行动走向深入注入了新动力。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脱贫攻坚是当前贵州省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可谓“压力山大”。但我们的决心很大,信心也很足。我们将以本次经验交流会为新的起点,认真学习钦敏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借鉴兄弟省区交流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做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工作。

 


优化举措 精准发力 推动“千企扶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取得实效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联副主席  陈宁

  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以来,我区持续推动、深化、巩固“千企扶千村”活动成果,在精准脱贫战略指引下,组织、引导、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脱贫攻坚战。据“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24日,我区共有2181家民营企业参与帮扶2098个贫困村,实施帮扶项目3683项,企业投入总金额9.5亿元,受帮扶贫困人数36.89万人。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多方联动

  一是按照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总体部署,制定我区《关于贯彻落实“万企帮万村”工作部署推进“千企扶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二是建立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等16家单位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督查工作,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扶贫优惠政策落实。三是制定“万企帮万村”走访活动方案,签订走访责任状,通过走访的方式督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实施。

  二、积极引导,多头并进

  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参与扶贫。如广西八桂凌云茶业成立“雾中缘有机茶专业合作社”,带动500多户茶农脱贫致富,桂林亦元生物公司在天峨县种植中草药,和记农庄在天峨、龙胜、富川县种植高山蔬菜等。二是实施教育扶贫。自治区工商联成立广西和合济困助学基金会,发动执常委企业捐款600多万元。2016年至今已投入400多万元帮扶950名贫困中学生和102名贫困大学生。三是开展电商扶贫。如罗城中欧鲜农电子商务公司,2016年9月成立,在全县67个贫困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至2016年底直接带动1200多户贫困户、9200多名群众参与订单农业项目的实施,实现销售额1000余万元,参与的农户每户增收约2500元。2017年2月又与109户贫困户签订种养合同。四是开展旅游扶贫。如广西东谋旅游,开发了白裤瑶民俗风情园旅游项目,旅游驻村带动93户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民族工艺品销售直接带动256户贫困户1020人脱贫;还在景区为贫困户提供11间商铺指导他们经营。五是开展健康医疗扶贫。如大化县民生宁医院自2015年以来,通过医养资助贫困户共计840.30万元,其中减免困难户10414人次的医疗费用658.2万元,减免养护费182.1万元。
  
  三、主动对接,东部帮扶

  主动上门对接全国知名民营企业,促成部分扶贫项目落地。一是泛海集团与自治区政府签署“泛海助学行动”框架协议,连续5年每年无偿捐款5000万元资助1万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大学生,共计捐赠2.5亿元,同时向自治区工商联捐赠750万用于资助贫困中小学生营养晚餐,2016年度的资金已全部发放到贫困生手中。二是广东碧桂园集团计划投入1.2亿元人民币,通过产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资助广西精准扶贫事业。其中,2016年11月,计划5年投资5000万元的苗木产业扶贫项目已在田阳县实施,企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垫付90%的苗木成本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销售产品。2017年3月9日,技能提升项目正式开班授课,两个月来共培训贫困户496人。三是毅德集团捐赠220万元,为70户贫困户每户安装3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去年10月已全部投入发电。四是新奥集团正抓紧推进投资120亿元开发广西红水河全域旅游开发项目,红水河流域7县3500多贫困户、2万贫困人口将得到帮扶。另外,该集团从今年起每年捐赠450万元用于补助红水河沿岸5县贫困高中生生活费。五是海王集团面向南宁市患肝癌等5种肿瘤疾病的所有贫困户实施药品捐助项目,免费为每个病人进行4次周期治疗。其中2016年为全市778名患者捐赠药品价值2976万元。此外,苏宁云商计划在广西100个县设立直营农村电商平台,通过就业扶贫帮扶贫困户家庭,已实施57个县。

  四、挖掘典型,强化宣传

  我区在天峨县举办“空中农贸市场”精准扶贫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现场培训会,推广我区本土互联网企业广西空店资产管理公司的“空店”精准扶贫模式。区直9个相关部门,贫困面大的6个设区市分管领导以及33个国定贫困县主要领导和各市工商联、扶贫办主要领导参加会议,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五、搭建平台,形成合力

  发起组建广西民营企业精准扶贫“百企联盟”,推动企业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开展扶贫。指导广西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致力于商贸扶贫,采取“扶贫产业园平台+基地”模式,聚集了40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基地建设和电商扶贫。目前已签约合作基地29个,带动当地贫困群众647人。此外,鼓励民营企业设立自己的扶贫平台,如环球集团在百色市成立广西首个由民营企业成立的扶贫办。

 
因地制宜造产业 真帮实扶助脱贫
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  耿福能

  我叫耿福能,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好医生药业集团的董事长,兼任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副会长、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

  2015年以来,我们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取得一定实效。有三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方能发展特色产业

  大凉山彝区,山高路远,生产资源匮乏,经济作物受限,群众观念相对落后,但大凉山一直有大量的附子野生资源,当地老百姓很早之前曾经种过附子,因此,我组织公司技术人员在彝区进行了系列中药材试种。从选种到育苗,再到产出加工,检测结果表明,大凉山彝区种植出来的中药材品质优、质量好。结合凉山州委州政府在贫困山区实施的“坡上种植经济林木长期收益规划”,我提出了在坡下种植中药材的中短期收益计划,有效弥补经济林木成长期间的经济效益空白,有助于形成短中长期种植收益结合的种植模式。在配套发展系列经济作物种植的同时,可以帮助贫困户快速实现脱贫致富。在充分调研、实验、论证后,我把企业自身中药材原料生产需要与地方产业扶贫结合起来,开始在大凉山地区推广中药材种植。

  二、尊重群众,坚持创新,才能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规划引领,行动开路。布拖县平均海拔2400米,我们结合当地彝族群众长期种植土豆、荞子等传统农作物的实际,开展了中药材附子的试种。附子生长期短,管理方式和土豆、荞麦相似,符合当地老百姓的耕种习惯,极易在高寒山区推广。并且,每亩可收益5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当地彝族老乡千百年来种植传统农作物的好几倍。抓住彝区群众“想致富但不敢种”的心理,我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企业+支部+协会+农户”的组织模式,按照“提供种苗、负责技术培训、种出来的药材实行保底价收购”的创新方式推广种植,最大限度降低种植户风险。2015年我们在对口帮扶点乐安乡火灯村率先种植,通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布拖全县已有6个乡28个村种植附子,种植面积达3100亩,种植户累计收入1700多万元、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带动3000多户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

  三、立足地方,打造品牌,企业和地方老百姓必将实现双赢

  为了让种植户无后顾之忧,我们在当地投资建立了国内最大的附子GMP饮片生产厂,形成了从种植、加工、生产到营销的完整附子产业链。目前,布拖附子种植基地已通过国家食药监总局GAP认证,优质的“布拖附子”不但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也获得中国进出口商会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好医生药业为牵头单位,与全国28家中药企事业单位成立“川附子产业创新联盟”,“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发展附子产业。布拖县把附子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之一,提出了打造“中国附子第一县”的目标。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开始走上产业化发展的脱贫之路。现在,我们已将布拖县的附子产业模式向凉山州越西县、冕宁县复制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17年我们计划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种植技术,并新增中药材品种。

  回顾帮扶历程,我深切的体会到,产业扶贫变“输血”为“造血”,一方面能帮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稳定增收,另一方面又让企业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我们在凉山已兴办企业9家,提供就业岗位1900个、其中667名来自贫困家庭;我们的企业布拖附子饮片厂、西昌制药厂的彝族员工分别占员工总数的90%和30%。员工人均年收入达30000元以上。最值得一提的是,贫困群众特别是彝族同胞,进入工厂接受现代企业管理教育后,思想解放了,生活习惯改变了,文明素质提升了,既扶了“贫”,又扶了“志”。

  也因此,我们的产业扶贫模式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多次荣获省、州表彰。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3月8日,在全国两会上,习总书记到四川代表团审议工作,我作了“中医药产业参与精准扶贫”的汇报发言,受到习总书记的亲切勉励。习总书记在握手道别时,鼓励我说“中医药大有可为,好好干!”。这句话让我备受鼓舞,更坚定了我致力于发展中医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信心与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医药这一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继续秉承“听党的话,跟党走”的企业理念,坚持“做好人,制好药”的企业核心价值,为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而加油干,好好干!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将积极响应“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号召,在产业扶贫的道路上担当作为、做出实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五统两三满意 产业发展助脱贫
重庆五岗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袁仁贵

  我是重庆五岗饲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袁仁贵,来自重庆市唯一集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绿色经济强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康养胜地—石柱县。我司成立于2015年4月,主要从事畜禽饲料的生产与销售。由我司发展成立的天泉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其拳头产品为“金谯唛”牌系列中药材饲料,属全国首创,深受客户好评。

  我司积极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截至目前,通过我司帮扶实现脱贫的贫困户有257户,正在帮扶的贫困户有499 户。

  现就工作开展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推行“五统两分三满意”产业扶贫模式

  我司结合各地产业发展实际,打造“五统两分三满意”精准扶贫模式。“五统一”即种植业项目统一配送种子、统一配送肥料、统一配送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回收,养殖业项目统一配送畜禽、统一配送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保护价回收、统一品牌销售。“两分”即贫困户交易量分红、村集体分红。“三满意”即贫困户满意、企业满意、党委政府满意。

  我司通过天泉联合社在全县发展以金荞麦为主的中药材10000余亩,涉及10余个乡镇。其中,下路街道湖海村、洗新乡保合村、大歇镇龙王村都是多年的贫困村且没有产业基础。公司因村制宜,分别制定了适合各村的脱贫路径。目前,在三个贫困村累计发展、带动农户种植中药材1052亩,配送种子、肥料、农药等物资327.6吨;配送仔猪儿305头、种鸽1400对(现已发展到4000对以上),配送饲料等物资110.13吨;组织农户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达10余次;与参与种养业的农户签订保护价回收协议,确保农户销售无后顾之忧;为每个贫困户建立台账,一户一档。

  通过产业发展,贫困户每亩药材和生猪养殖收益均在2500元以上,每对种鸽通过产乳鸽及鸽蛋年收益在300元以上,带动贫困户实行种养结合,使贫困户年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同时,对贫困农户按鲜品交易量0.2元/公斤进行固定分红,按照药材种植面积每亩20元的标准给村集体分红,从而建立起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二、创新“1+4”资产收益帮扶模式

  按照县委《关于推广资产收益模式促进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共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我公司积极推行“1+4”资产收益帮扶模式,目前成效初显。

  一是股权收益扶贫。公司在石柱县悦崃镇蜜红村建设一座年存栏母猪80头,出栏1600头商品猪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实施股权收益扶贫。项目总投资120万元,公司占股50%,项目所在地得到帮扶的60户贫困户持股40%,蜜红村持股10%。该村60个贫困户每户每年能享受固定和效益分红共960元;集体经济组织每年享受固定和效益分红共14400元。项目5年期满后,60个贫困户和集体经济组织分红和退回股金累计达96万元。

  二是信贷收益扶贫。结合下路街道湖海村的具体情况,协助130名贫困户组建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由该合作社以5万元/户的标准向重庆农村商业银行申请信贷收益扶贫贷款650万元,然后受托给扶贫企业使用。在贫困户不承担归还本金和利息的前提下,连续三年每年由扶贫企业按借款总额的6%对每个贫困户固定分红3000元。同时,根据公司的效益情况,每个贫困户每年还能享受到不低于贷款金额2%的效益分红1000元,切实解决了部分老弱病残、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脱贫问题。

  三是基金收益扶贫。通过向兴农担保公司申请实施“石柱县贫困村养殖场购买饲料流动资金项目”来推行基金收益扶贫。该项目通过和59个重点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按带动一个贫困户借用基金5万元的标准申请扶贫专项基金295万元。同时,承诺贫困户不参与实施项目的经营管理,不承担基金借用单位的任何债务,基金借用单位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和借用资金产生效益的40%对涉及的重点贫困户连续5年每年进行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3000元以上,并用产生效益的10%向基金管理机构支付管理费用。

  下一步,我司将继续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力争成效更加显著。一是将集中连片的土地整合起来,搞规模种植和养殖,形成规模化生产模式;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为增产增效创造条件;开展农技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种植、养殖水平;推进农业现代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二是建一个贫困户产业扶贫服务中心,组建专业的科技服务团队,为广大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

  作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我们责无旁待、任重而道远。我司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市、县工商联的指导支持下,不断完善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提高精准扶贫力度,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精准发力破难题  创新模式助扶贫
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赵兴健

  我是云南大本事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兴健。我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位于施甸县姚关镇大乌邑村,注册资本500万元,有职工126人,主要产品为香菇菌棒、干鲜香菇及“纯菇鲜”系列加工产品。经过精心发展,我公司已成为云南省集生产、种植、深加工、销售、出口、农业产业化开发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农、林业龙头企业。

  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启动后,我公司积极响应行动号召,在施甸县采取“政府、企业共建香菇扶贫产业园,反租倒包贫困户”模式,不断探索“造血”式扶贫途径。

  现将我公司实施产业扶贫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创新机制提升扶贫效益

  实行“政府+公司+银行+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政府、企业、银行、贫困农户“四位一体”四方共赢合作机制。全县计划三年扶持1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驻“大本事”香菇产业园区,帮助3000多贫困人口脱贫。目前,我公司已投入资金4200万元,流转土地1080亩,二区1000亩,建设生产用房6000平方米、大棚4000个;投入486万元,为入驻园区的农户建设200间临时住房,配套水、电、路。农户只需付出劳动力就可入园发展,确保入园的建档立卡户在园区能致富、留得住。截至今年3月,2016-2017年入驻公司种植园250户,涉及贫困人口402人,菌棒入棚527万棒。

  二、因户施策破解资金难题

  针对贫困群众发展产业资金难问题,县委、县政府给每户农户投入扶贫资金2万元,大本事公司以信用担保为每户农户协调信用社贴息贷款5万元,贷款利率6%,政府贴息5%、公司承担1%,资金由政府和公司共同监管,确保用于发展香菇种植。政府投入和公司帮扶贷款每户共计7万元,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资金有了着落,有效解决了贫困户、涉农企业贷款难,金融企业难贷款的问题。对于5万元贷款的还款问题,公司制定管理制度,规定在农户每月交售的香菇款中扣除80%用于还款。这样,既解决了农户如期还款的问题,也解决了公司担保风险,为实现企业、银行和农户三方互利共赢创造条件。

  三、“保底收购”解除发展顾虑

  贫困群众最担心的问题是首次发展食用菌产业能否盈利。首先,为确保农户的种植效益,严格成本核算公开。由公司负责菌种研发和菌棒生产,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优质菌棒。成熟无污染的菌棒价格2.7元/棒,大棚租金1.25元/棒,大棚自来水综合费用0.01元/棒,三项综合费用相加为2.96元/棒。以每户农户第一次种植20000棒算,菌棒成本5.92万元,加上住房租金1200元/年,户均投入为6.04万元,做到核算精准,内容公开。其次,推行企业一体化管理。公司统一建盖标准化种植大棚及生活区、统一进行技术培训指导、统一出菇管理、统一产品销售,贫困户不用产生任何费用即可入园经营。三是公司实行利润承诺,企业和农户签订协议,承诺全年收购保护价,确保农户每棒菌棒不少于1元的利润。每个建档立卡户只需付出1个劳动力,每批种植2万棒,一年入菇2批,净收入保底4万元。按照每个菌棒产量0.8公斤、平均每公斤6元测算,每棒收入4.8元,除去每棒3元的成本,每棒收益可达1.8元。每户每年种植2批4万棒,户均年收益可达7.2万元。

  四、技能培训促进素质提升

  对入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采取技能帮扶措施,分批分期进行理论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目前,已聘请专家为贫困群众开展食用菌种植专题培训4场次,400多人参加了培训。此外,园区的规范化管理使进入园区的建档立卡户得到了公司的统一培训和技术人员“一对一”“手把手”的技术辅导,入园农户科技种植能力、产品管理能力和商品经营能力得到提高,进入园区的贫困人口将逐渐从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推动贫困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动力。

  五、挂包帮扶提振发展信心

  县委、县政府通过现场办公,挂包联席会议方式,充分发挥挂包单位、帮扶干部作用,有效解决入园农户的实际困难,破解农户发展信心不足、帮扶工作无抓手的问题。现已组织挂包单位11个,帮扶干部18人,捐赠现金2000元,大米150公斤、食用油35公斤、炊具4套。

  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但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发展潜力、市场潜力巨大。我公司已在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建成了云南省首座食用菌精深加工厂,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下一步,我公司将继续坚持“政府扶持、群众自愿、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思路,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助力贵州脱贫攻坚
恒大集团副总裁  姚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去年3月,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广大民营企业要积极投身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致富思源,义利兼顾,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决胜小康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我们民营企业的召唤。

  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无不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与帮助。饮水思源、回报社会,是民营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恒大集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全国政协的指导下,于2015年12月1日开始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计划三年无偿投入30亿,通过一揽子综合措施,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结对帮扶大方,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坚持既要“见效快”更要“利长远”。我们不仅出资金,更重要的是出人才、出技术、出管理、出团队、出思路。2016年、2017年所需的20亿元资金已捐赠到位,同时组建200多人的扶贫办常驻大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开展脱贫会战,目前直接参与大会战的各类人员已达3000多人。一年多来,我们和当地一道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

  一、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

  针对能够就地进行生产扶持的贫困群体,我们无偿投入9亿元,三年培育1000个依托合作社运营的特色农牧业基地,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进驻,帮助10万贫困人口就地脱贫。目前已开工331个生产基地,投入使用221个。引进27家上下游龙头企业。同时,我们捐赠1亿元,设立了“恒大大方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担保总额10亿元,专项为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为鼓励支持贫困户创业,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给他们创造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有利条件,我们捐赠3亿元设立了“恒大大方贫困家庭创业基金”,计划三年内分期分批,以鼓励创业的方式奖补给创业户,帮助3万人脱贫致富。

  二、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针对住在深山老林里面,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体,我们计划无偿投入7亿元,建设50个有产业依托的恒大新村,易地搬迁1.4万名贫困群众。首批10个恒大新村已交付使用,第二批40个恒大新村已全部进入装修施工阶段,6月30日交付使用,安置2500户、10000人;县城扶贫安置区奢香古镇6月30日交付使用,安置1000户、4000人。

  三、发挥恒大自身优势开展就业扶贫

  就业扶贫是见效最快的脱贫方式,“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针对贫困家庭实际情况,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三年吸纳3万人到恒大集团及战略合作企业就业。目前我们已完成24期15500人的技能培训,吸纳就业12221人,就业人员年人均工资4.2万元。

  四、拔除穷根发展教育扶贫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我们无偿投入5亿元,通过建学校、强师资、设基金,全方位补足当地教育资源缺口。目前,已开工建设1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完全中学和1所现代职业技术学院,10所学校3月1日已开学,其余6月30日交付,并设立了“恒大大方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家庭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另外,我们还邀请清华大学等院校合作扶贫,开展远程教育、师资培训等。

  五、针对特困群体实施生活保障扶贫

  慈善事业是脱贫攻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针对大方实际情况,我们无偿投入3亿元,开工建设1所慈善医院、1所养老院、1所儿童福利院。我们捐赠2亿元,设立了“恒大大方慈善基金”,为孤寡老人养老就医、困境儿童生活学习和贫困家庭就医提供补助。另外,我们为14140名特困人群每人购买一份固定收益的商业保险,补足当地低保标准与脱贫标准之间的差额,实现直接脱贫。同时,我们组织恒大集团员工“一助一”志愿帮扶全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孤儿4993人。

  结对帮扶以来,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恒大集团的帮扶已经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自强不息艰苦努力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

  各位领导,同志们:恒大结对帮扶大方县仅仅是起步,许多工作需要边探索、边修正、边完善。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只有立下愚公移山志才能决战决胜。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一定以担当精神、实干作风和为民情怀,扎扎实实把帮扶大方各项工作做好,与贵州人民一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早日让贫困百姓过上好日子!

 

相关链接

邮编:100035

地址:中国 北京西城区德胜门西大街70号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80560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10346号

微信公众号